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為愛而變》黃敬傑 諮商心理師

109年5月20日,各大新聞台都在播報蔡總統第二任期就職典禮。
我正看著總統敘說台灣近70年來的蛻變時,臉書跳出一則提醒,
這天也是我們夫妻結婚七週年的紀念日。
七年的婚姻生活,對許多老夫老妻來說,也許就如白駒過隙一般轉瞬而過。
對我而言,這七年來在人生角色上,卻經歷多次的重大改變:
從男友變成丈夫,在丈夫的身份上疊加了爸爸的角色,
然後又再成為第二個孩子的爸爸。
坦白說,我都是在每個新身份降臨一段時間後,
才開始學習如何融入這個新角色。成為丈夫後,
才開始學習經營婚姻關係與處理雙方的家族互動;
成為父親後,才開始學習建立親子關係、教養子女與分擔更加繁重的家庭責任。
我得承認,我家太太總是比我更早適應新的角色,
比我更迅速的改變她自己以因應新的角色任務。
或許是留戀著過往習慣的生活形態,又或許是對於承擔新責任的害怕,
許多時候我都要等到另一半發出不滿的警訊時,
才手忙腳亂的調整心態與作為,以貼近當下家庭生活的現實。
時至今日,我仍然不斷的在試著改變調試某些層面的自己,
期望能更符合當下的婚姻與家庭生活。
在結婚的初期,其實我不大敢接婚姻諮商的委託案,
因為自身仍在跌跌撞撞的摸索適應新婚生活,
很懷疑自己在心理師的位置上,
究竟能為前來婚姻諮商的當事人帶來什麼樣的協助?
但隨著接觸的婚姻案增加,我在婚姻諮商中逐漸去除心理師的既定角色,
更多時候是回到一個普通人夫的思維,
去聆聽了解每對夫妻在婚姻生活中所走過的歷程與故事。
每組婚姻案雖然遭遇到的困境與議題不同,但幾乎都會有個共同的特徵,
那就是雙方進入婚姻生活後,
各自的「改變」或「不變」難以得到另一半的認同與接受,
於是衝突與不滿逐漸升溫,一點一滴的磨耗著兩人的情感基礎。
因此在近年的婚姻諮商中,
完成資訊蒐集並確認雙方仍有強烈意願延續婚姻關係時,
我很常問的一個問題是:「就您對於另一半的了解,您覺得先嘗試改變哪部分的自己,會使得彼此在這段婚姻關係中都能更舒適一些?」
很多時候,當事人在聽到這個提問時會愣住,然後看著伴侶說:
「他/她希望我改變什麼,我就改什麼。」
這時我會再次強調,「不是由對方來告訴你要改變什麼,
而是藉由你目前對伴侶的了解,你覺得可以先嘗試改變哪部分的自己?」。
然後會有很高的概率,看到當事人陷入沈默與沈思之中。
在婚姻生活的進程中,除了對於自身角色改變與責任覺察逐漸鈍化外,
是否在一次又一次的衝突中,我們都退回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本位思考,
慢慢失去了對伴侶的同理與了解,最後弄不清楚自己究竟要改變些什麼,
才會有助於這段婚姻的延續。
改變的啟動,若是被動的遵從他人指令,這樣的改變往往難以發自內心,
即便短期內雙方的關係有所改善,但通常很快就會退回原狀,
然後又頹喪的來到我面前,互相指責對方再次原形畢露。
因此在有意改變之前,最重要的是好好去同理、覺察伴侶在這段關係中,
他/她正在承擔的究竟是什麼,才有機會知道自己要改變的到底又是什麼。
任何的改變都是件浩大工程,它必須與過去的習性對抗,
我並不奢求每位當事人的改變都能一次到位,
所以在提問中請當事人思考的是「可以先嘗試改變哪部分的自己」。
改變雖不容易,但它必須開始,即便是小部分的改變,
只要符合伴侶的需求與期待,它就有改善婚姻現況的力量。
當小改變發揮功效後,成功經驗就有機會促發更大的改變發生,
進而將婚姻關係帶往親密而長遠的未來。
婚姻關係與家庭生活是隨著歲月演變的動態歷程,
任何一方的駐足不前都會逐漸耗損伴侶間的感情深度。
也許如我一般遲鈍的人夫們,總是在改變與調適的速度上落後自己的伴侶,時常被自家太座叨念而不知所措,
但只要持續不怠的正向改變,即便是累積微小的改變,
為愛而變的力量終究強大。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