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 「讀懂你的心」》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最近某次的親職講座中,有位家長憂心忡忡的提出與孩子溝通卡關的狀況。
家長提到:「我的孩子才小學階段,對於我的詢問時常以『我不知道』或沈默來拒答,
為什麼才這麼小就會排斥大人的關心?」
我請家長舉個實例,他說:「前陣子孩子跟我說,有個同學故意作弄他,
他先警告同學,但同學不聽還是繼續作弄他,於是忍不住就出手打了同學。
我急著問他接下來事件如何發展?孩子卻突然拒絕再談論此事件,不論我怎麼問他,
他就是不願再說,然後試圖轉移話題。」
我問家長:「你是否曾因為孩子動手打別人而斥責過他,並且強調『打人就是不對』嗎?」。
家長點頭說:「我是曾經因為他亂打人而嚴厲責罵過」。
我回應:「如果孩子過去曾因為打人被斥責,而他也能理解打人就是不對的道理,
肯定會預期自己再說下去又要被責備,因而閉口不談是很自然的事。」
家長說:「但這次我只是想關心他如何應對別人的作弄,並沒有要責備他打人,為什麼他會如此防衛?」
我舉個大人的例子來對照,若是我們進入職場後,前十次向老闆報告工作,九次都過關,
但只要有一次被斥責工作不力,後續只要老闆要求我們報告工作時,
肯定每次都會覺得膽戰心驚,隨時防備著老闆可能會挑毛病來責怪自己。
我告訴家長們,與孩子談論他的行為議題時,難免會牽涉到「評價」他的行為好不好、對不對。
若在關心孩子生活事件時,優先詢問他事件中的行為表現,
孩子就會預期你將要評價他的行為,一旦覺得自己的行為可能會被冠上負面評價時,
心理防衛就會上升而試圖逃避再談論該事件。
那要如何使孩子明確的感受到我們的關心,並且減少因心理防衛而避談呢?
我覺得可以先與孩子談論事件中的「情緒」與「感受」,
並且同理與了解孩子在事件中的心情後,再與孩子談論當下心情所衍生的應對行為。
人們在各種情境中,都會很自然產生相對應的情緒與感受,
因此情緒與感受並沒有對錯好壞的評價問題。當我們選擇優先詢問孩子當時的心情為何,
孩子不必擔心自己情緒感受會被評價,自然就會更願意繼續談論事件過程。
以這位家長的實例來說,我不會先問孩子用什麼行為回應別人的作弄,
而是會先問孩子:「當同學作弄你的時候,你有什麼感覺?」、
「當同學不聽你的警告繼續作弄你時,你的心情變得如何?」
透過情緒層面的探詢,鼓勵孩子說出事件中所觸發的感受、情緒的轉折,
就能同理孩子當下所選擇的應對行為,並且使親子間的對話得以延續下去。
在此例中同理情緒後的對話可能是這樣:「原來他不聽你的警告繼續作弄你,讓你覺得被侮辱、憤怒又無奈,為了馬上停止同學的作弄,你才選擇比警告更激進的打人還擊,希望這麼強烈的回應能夠終止他的行為,我這樣說對嗎?」
如此一來,優先同理情緒的對話脈絡,就能消除孩子擔心被評價行為對錯的疑慮,
使得孩子更願意分享自己所遭遇到的事件過程與細節,增進親子間的信賴感與情感支持度。
我相信,只要家長越能深刻的同理孩子的情緒感受,就越能讀懂孩子的「心」。
#先同理情緒才能懂孩子的心
文字來源: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我行腳於山巔水濱,只為了將暖心溫度傳遞至你的心中,讓你展翅飛翔 ~】
圖片來源:https://love-parenting.com/…/httpsunsplash.com@rawpixel12-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