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微光暖暖真心話─心理師迴響❤俗女養成記》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親愛的陳嘉玲,妳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 過來;
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
親愛的陳嘉玲,從現在開始,從這裡開始,
不要再忘記了,我想要對妳說,
對不起,謝謝妳,
還有,我愛妳。
~摘自台劇《俗女養成記》台詞
最近把前陣子很多人推薦的台劇《俗女養成記》追完了,
這是一部探討了親情、女性角色、跟自我認同...等等層 面的輕鬆喜劇。
劇中女主的角色設定、兒時場景、濃濃的台南口味的台詞與 生活日常...,
讓身為台南女兒的我倍感親切,
也讓我對於家庭、關係、自己有些觸動與省思。
劇情從長大的女主角嘉玲”魯蛇人生”展開─
即將40歲,沒車沒房沒老公沒小孩,覺得自己的人生一事 無成...
導演用倒敘、今昔對應的穿插鏡頭,
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小嘉玲的年代,
瞭解一個女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種種挑戰與迷惘。
整部劇看完滿感動的,
很喜歡它在每個人物特色的刻劃,
看似誇張卻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就像會出現在你我真實生活中的家人親戚、隔壁鄰居、男友 、與男友的媽媽...。
特別在幾個橋段中讓我特別觸動,想跟大家分享~
◎想念曾經擁有”名字”的自己~陳李月英(嘉玲阿嬤)
雖然劇中阿嬤總是叨叨唸唸著女大當嫁、「想越多越難嫁, 越晚嫁就嫁越差。」,
急著幫”快嫁不出去”的孫女找對象,
但在阿嬤心中,
其實羨慕著嘉玲不被婚姻、家庭束縛的自由,
女人在進入婚姻後多了新的身份,
像劇中嘉玲的阿嬤─婚後她的名字從李月英變成了陳李月英 ,
大家都叫她陳太太、陳媽媽、醫生娘...,
婚後60年來她一直認份的扮演著某某人的誰,
她好久好久都沒有聽到人家叫她阿月啊、月英,
她好久沒有單純為了自己而生活、思考,
她想念那個曾經擁有”名字”的自己。
◎只是想關心、提醒,卻走不進你的心~吳秀琴(嘉玲媽媽 )
在幫嘉玲準備回台北行李的晚上,
秀琴一貫的詢問女兒新工作的薪水、待遇... 等等,
叮囑她應該怎樣、不要怎樣...,
引來了嘉玲的不耐煩,秀琴也生氣的丟下了一句:
我只是在關心你、提醒你!
父母的關心與提醒為何走不進孩子的心?
先從嘉玲的立場探討,
當我們對自己目前的狀態感到迷惘、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 時候,
爸媽的關心以及提醒─例如什麼該做、什麼不要做...,
過來人的口氣讓孩子聽起來是”擔心”,
都會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妳們就是擔心我、不信任我 所以才一直唸,
如果連你們不相信我有能力、不相信我知道如何去面對,
我還能相信自己嗎?
就像嘉玲對媽媽說的:『妳是不是對我很失望?』
但其實,對自己更失望的是嘉玲自己,
她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
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把她淹沒,讓她感受不到媽媽背後的愛。
畫面再回到嘉玲19歲考上大學要到台北生活的前夕,
秀琴一個人半夜偷偷爬起來,
對著錄影機交代著幫嘉玲準備要寄到台北的東西,
一貫地叨叨唸唸著,後來想著即將離家生活的女兒,
哽咽著說:「其實媽媽也沒有一定要妳怎樣、不能怎樣,媽 媽只希望妳平安、健康。」
這句話我媽媽也曾經這麼對我說過,
但我也跟嘉玲一樣,
都是到真的長大了以後,才能感受到媽媽的心意。
可能為人父母後才知道,
在有所求(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與無所求(只希望孩子 平安健康)之間的拿捏,是多麼不容易!
◎對自己說:親愛的OOO,對不起、沒關係、謝謝妳,還 有我愛妳~
最後一幕是嘉玲對自己說的話,也是本文一開始引述的台詞 ,
我們的人生很長、也很短,在這些跌跌撞撞的過程中,
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
我相信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不後悔地繼續前進很好,
後悔了、猶豫了,暫時停下來也沒關係,
至少每一個腳步、每一個停留,
都有自己溫柔地陪在自己身邊。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圖:俗女養成記劇照
忘記這輩子其實很長,長到妳可以跌倒再站起來,作夢又醒
妳又是從幾時開始忘記了,
這輩子其實很短,短得妳沒時間再去勉強自己,
沒時間再去討厭妳自己。
親愛的陳嘉玲,從現在開始,從這裡開始,
不要再忘記了,我想要對妳說,
對不起,謝謝妳,
還有,我愛妳。
~摘自台劇《俗女養成記》台詞
最近把前陣子很多人推薦的台劇《俗女養成記》追完了,
這是一部探討了親情、女性角色、跟自我認同...等等層
劇中女主的角色設定、兒時場景、濃濃的台南口味的台詞與
讓身為台南女兒的我倍感親切,
也讓我對於家庭、關係、自己有些觸動與省思。
劇情從長大的女主角嘉玲”魯蛇人生”展開─
即將40歲,沒車沒房沒老公沒小孩,覺得自己的人生一事
導演用倒敘、今昔對應的穿插鏡頭,
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回到小嘉玲的年代,
瞭解一個女人在成長過程中面對的種種挑戰與迷惘。
整部劇看完滿感動的,
很喜歡它在每個人物特色的刻劃,
看似誇張卻會有種熟悉的感覺,
就像會出現在你我真實生活中的家人親戚、隔壁鄰居、男友
特別在幾個橋段中讓我特別觸動,想跟大家分享~
◎想念曾經擁有”名字”的自己~陳李月英(嘉玲阿嬤)
雖然劇中阿嬤總是叨叨唸唸著女大當嫁、「想越多越難嫁,
急著幫”快嫁不出去”的孫女找對象,
但在阿嬤心中,
其實羨慕著嘉玲不被婚姻、家庭束縛的自由,
女人在進入婚姻後多了新的身份,
像劇中嘉玲的阿嬤─婚後她的名字從李月英變成了陳李月英
大家都叫她陳太太、陳媽媽、醫生娘...,
婚後60年來她一直認份的扮演著某某人的誰,
她好久好久都沒有聽到人家叫她阿月啊、月英,
她好久沒有單純為了自己而生活、思考,
她想念那個曾經擁有”名字”的自己。
◎只是想關心、提醒,卻走不進你的心~吳秀琴(嘉玲媽媽
在幫嘉玲準備回台北行李的晚上,
秀琴一貫的詢問女兒新工作的薪水、待遇... 等等,
叮囑她應該怎樣、不要怎樣...,
引來了嘉玲的不耐煩,秀琴也生氣的丟下了一句:
我只是在關心你、提醒你!
父母的關心與提醒為何走不進孩子的心?
先從嘉玲的立場探討,
當我們對自己目前的狀態感到迷惘、不確定自己想要什麼的
爸媽的關心以及提醒─例如什麼該做、什麼不要做...,
過來人的口氣讓孩子聽起來是”擔心”,
都會讓孩子覺得不被信任...妳們就是擔心我、不信任我
如果連你們不相信我有能力、不相信我知道如何去面對,
我還能相信自己嗎?
就像嘉玲對媽媽說的:『妳是不是對我很失望?』
但其實,對自己更失望的是嘉玲自己,
她很抱歉讓大家失望了,
那種深深的無力感把她淹沒,讓她感受不到媽媽背後的愛。
畫面再回到嘉玲19歲考上大學要到台北生活的前夕,
秀琴一個人半夜偷偷爬起來,
對著錄影機交代著幫嘉玲準備要寄到台北的東西,
一貫地叨叨唸唸著,後來想著即將離家生活的女兒,
哽咽著說:「其實媽媽也沒有一定要妳怎樣、不能怎樣,媽
這句話我媽媽也曾經這麼對我說過,
但我也跟嘉玲一樣,
都是到真的長大了以後,才能感受到媽媽的心意。
可能為人父母後才知道,
在有所求(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與無所求(只希望孩子
◎對自己說:親愛的OOO,對不起、沒關係、謝謝妳,還
最後一幕是嘉玲對自己說的話,也是本文一開始引述的台詞
我們的人生很長、也很短,在這些跌跌撞撞的過程中,
都讓我們更認識自己、更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每一個選擇、每一個決定,
我相信都有它的意義存在,
不後悔地繼續前進很好,
後悔了、猶豫了,暫時停下來也沒關係,
至少每一個腳步、每一個停留,
都有自己溫柔地陪在自己身邊。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圖:俗女養成記劇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