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談內在動機】~尚恩.黃–海邊營火說故事 黃智卿心理師專文

去年一直很想到社大開「旅遊英文」課程,因為我想這應該是國人想學英文最大的動機了。
我總覺得台灣的英文教育只是讓人抗拒英文,而不是讓人喜歡學英文。
前年我在雪梨住了五個月,在那裡學習學術英文課程。
我第一次在西方文化國家生活,對很多事很感興趣。
例如他們的食物,他們的國家政策,他們的建築,他們的思維,他們與人相處的態度。
我就像小孩般好奇,像口渴一樣吸取新鮮事物。
這也是我第一次需要把英文當作是語言來使用。
內心有種終於踏實了的感覺,很難描述,應該像是終於發揮了學語言真正的目的:溝通。
過一段時間後,我越覺得學英文為了分數,像是托福、多益,很困難且不會快樂。只要有豐富的機會使用英文,自然就會流利。
其實學習任何一門技術都是如此。
心理學上將動機分成兩種,一種是內在動機,另一種是外在動機。
內在動機是源自內心的渴望(如成就感),外在動機則可能來自外在的獎賞或強迫(如升學)。
顯然地,要是太強調外在動機,就可能削弱內在動機。例如學英文為了考試。
前陣子敬傑心理師旅遊青蛙的文章獲得許多迴響。
許多人開始思考自己有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或是界限。
敬傑說:他想當個陪伴孩子的爸爸,而不想幫孩子決定所有事。
這真的很棒。陪伴式的對話可以很有效地幫助探索內在動機。
要怎麼陪伴呢?這又是另一個值得好好思考的問題。
以前我常想到的問句其中有:你想追求的是什麼?
村上春樹說這樣的問句似乎事情會變得沈重,讓人離自由越來越遠。
他建議可以問:沒有追求什麼的自己本來是什麼樣子?
他覺得「不追求什麼的自己像是蝴蝶一樣輕盈,可以自由地翩翩起舞。就算沒有特別表現,人也可以普普通通地過日子」。
村上春樹啟發了我的思維。
我開始思考,會不會沒什麼目標的時候,人不一定想馬上找到可以做的事,而可能是想先認識自己。
問問這個人。
你是誰?什麼會讓你快樂?什麼會讓你痛苦?即使困難也想做的事是什麼?什麼情況會讓你感到自由自在?……
無設設性的陪伴看來會自然地激發許多重要主題的對話。
有一點必須澄清,我不是指外在動機不好。
事實上,外在動機很多時候也能夠增強內在動機,如把上司要求的事(如寫計畫)做好時會產生成就感和信心。
只是對於人是怎麼減弱了學習事物的動力有了這樣的反思。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智卿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