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讓孩子學會交朋友」》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時序接近上學期末,最近陸續接到幾個在幼兒園就讀的孩子,
皆因為被教師反應在同儕團體中社交能力不佳,而由家長帶來尋求心理師協助。
這些孩子都是這個學期剛入學,經過近一學期的適應,在各方面的能力表現與學習上均屬正常。
但在需要與同儕互動的情境中,常常顯得退縮被動、不知所措,
又或者在社交技巧的表現遠比同儕貧乏,例如不懂得適時道謝、禮讓、分享、幫忙。
因為社交能力不佳,導致這些孩子在群體的人際互動中容易被邊緣化,
連帶造成孩子一旦身處群體的互動情境中,就有明顯自信心下降或者容易出現情緒困擾的狀況。
進一步了解這群孩子們的成長環境都有些共同點,就是在進入幼兒園前幾乎都待在家中少有出門,大多是獨生子女缺乏手足,日常生活中幾乎僅有主要照顧者與其互動,
周遭鄰居社區內也缺乏相近年齡的孩童一起遊戲。
造成這樣的狀況,有些孩子是居住在較偏遠的地區,家中人口簡單且周遭住戶人煙稀少。
也有些雖然居住於繁華市區,但家長擔心孩子抵抗力差,
到公共場合和其他孩子嬉戲容易被傳染感冒,因此幾乎都讓孩子待在家中。
由於這些孩子的各項能力發展均屬正常,只要照顧者在家中給予足夠的文化刺激,
他們的學習表現皆能穩定成長,與照顧者的人際互動也沒有異常。
家長們也因此忽略了孩子與同儕族群的社交技巧,
或者進入團體生活中的社會適應能力,並沒有在封閉式的家庭生活中得到培養。
在這樣條件下成長的孩子,有些自身特質較活潑外向者,
進入幼兒園後還是可以很快的習得社交技巧並且融入群體。
但有些孩子天生內向害羞,入學前未建立足夠的社交能力,
入學後就容易出現社交與人際互動不適應的狀況。
以我家兒子為例,他在人際互動中屬於較謹慎害羞的特質,
在家中排行老大,出生後缺乏手足一起互動遊戲。
我們大約在他一歲半學會說話之後,
就盡量運用空閒時帶他到各處有小朋友的地方,鼓勵他和其他孩子們一同嬉戲。
還記得一開始光是鼓勵他加入其他人一起排隊玩溜滑梯,他就花了不少時間才克服害羞加入隊伍。到現在過了兩歲半的他,對於陌生環境雖然還是需要一些時間的觀察,
但觀察後已經可以自在的探索環境,也能在遊戲場中主動邀請其他的陌生同儕一起遊戲,
大致上已經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交模式和陌生場合的適應能力。
我們家即將出生的第二胎是個女兒,老婆說兒子以後在家總算有個手足可以一起玩。
我則是說女兒更幸福,一出生就有個哥哥等著陪她一起玩。
我想未來兩個孩子在相處過程中難免打打鬧鬧,
但這就是一種社會化的練習與過程,也是孩子們在生活中能互相拉拔成長的一種幸福。
對身為父母親的我們來說,後續如何引導兩個孩子融洽共處,
也是即將親身體驗的重要親子課題呢!
文字來源: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我行腳於山巔水濱,只為了將暖心溫度傳遞至你的心中,讓你展翅飛翔 ~】
#交朋友
#社交技巧
#社交能力也是成長的關鍵喔
圖片來源:http://www.metrodaily.hk/…/…/2017/08/2017-08-27_23-10-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