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微光暖暖真心話~是母親,也是自己】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我的女兒,小太陽,比我們預期得更早一些、迫不及待地來到這個世界。
那天清晨五點多,我如廁時發現有些小漏水,感覺又與平常不太一樣。
(即使懷孕期間持續健身、練核心與下肢,還是逃不過一打噴嚏就漏尿的命運@@)
心中浮現:「這會不會是產兆?」
幸好事前做了一些功課,分辨過漏尿、破水與落紅的差異,
於是我和先生決定前往醫院。醫院就在家裡步行兩分鐘的距離,
我們神色從容地慢慢走了過去。
(小知識:如果是破水,代表24小時內需分娩,要避免久站或走動,以免羊水流失或感染唷!)
當時我完全沒有不適或疼痛,
中午還高高興興吃著先生買回來的麥當勞,
甚至天真地以為:也許我對疼痛的耐受力比想像中強。
還告訴護理師:「應該可以不用打減痛分娩,我想試試沒體驗過的痛。」
(護理師溫柔提醒我:隨時想打都可以。)
當一波波強烈的陣痛襲來,我如願體驗到此生未曾感受過的痛楚。
那是難以形容的感受——像是有個巨人狠狠踹了我的腹部,再往死理睬...。
然而在這樣的疼痛中,產程卻飛速進行。
護理師才剛教我怎麼用力,暫時離開讓我在待產室練習,
沒想到,我女兒就「啵」的一聲被我擠出了半顆頭。
結果,全世界第一個見到她的人竟是我先生。
他驚慌失措地跑出房間喊護理師,那一幕,我們至今還會笑著回想。
我們總說,她是搭著火箭來到這世界的。
孩子離開我身體的那一瞬間,陣痛神奇地消失了。
當醫師宣告出生時間,我第一次抱著女兒,
看著她腳圈上寫著「黃韋蓁之女」,
我知道,我多了一個身份──母親。
聽過許多故事後,我明白「母親」與「自我」這兩個角色,常常是衝突的。
我曾經抗拒生育,也因此害怕成為母親。
我不覺得自己是個為他人犧牲奉獻的人,
也不想因為多了「母親」這個身份,就必須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但後來,我的想法漸漸改變了。
我開始思考,「母親」與「自我」能不能不是二選一的抉擇,而是可以並存、可以平衡?
當這樣想的時候,那種「被剝奪感」就少了許多。
我不想在孩子長大後對她說:「我為了妳放棄了…」
我想對她說:「寶貝,謝謝妳來到我們身邊,讓我們有了好多新的體驗與冒險!」
決定懷孕那刻起,我便把生養孩子視為一段與愛人共同迎接的挑戰,
同時,我也渴望保有原來的自己,與我熱愛的工作節奏。
於是,我和先生事前就約定好:等我產假結束,他會請育嬰假,照顧孩子到六個月,再送托嬰中心。
我喜歡自己在工作中的模樣,也深信那是我生命價值的展現,
而我也深深感謝先生,一直支持我做我自己。
從少女到少婦,這十幾年來,他一直是滋養我生命的伴侶。
我也希望他在育兒中,是被滋養的。
所以我下班回家後,只要他想去運動、看球賽、或單純出門透透氣,
我就會接手照顧寶寶。半夜孩子討抱、討奶時,我也盡量讓他休息──
(而且寶寶半夜多半還是黏媽媽)
面對外界聲音,選擇自己的步調
成為父母之後,耳邊會出現很多聲音告訴你「什麼才是對孩子最好的」。
有時,那些建議會讓人產生懷疑與內疚。
但我和先生會彼此提醒:這是我們的孩子,我們三人可接受的方式,才是最適合的方式。
因為照顧她的人,是我們,不是別人。
到目前為止,我們仍在適應新的身份,也在體驗許多前所未有的事。
有時辛苦、有些疲憊,但我們不覺得痛苦,也不覺得被犧牲,
因為,我們在「做自己」與「當爸媽」之間,努力找到屬於我們的平衡,
那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關於我:喜歡說故事,也喜歡聽人說故事,當仔細聆聽一個人的生命故事時,往往會有新的觸動、新的發現,帶著這樣的相信,陪伴人們走進心坎、走過生命中的一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