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愛自己的練習題:我們有情緒,不是情緒化



最近在一個工作坊中,我拿出情緒卡,邀請夥伴挑選最近的情緒,有位夥伴遠遠看著所有的情緒字詞,說道:『這裡負面的詞比較多喔』。
我想到,曾經在其他場合,也有學員說過這句話。
請試著回想一下,我們怎麼看待情緒。
•我們比較習慣,讓同事、親友、家人看到的情緒是什麼?
•哪些情緒感受,是留在沒有人看見的時候,只有自己知道?
•會不會,有些情緒的出現,讓你不舒服、不自在,讓你不想感受。
•身邊的人,又會怎麼對待你的情緒呢?
也許我們內在會有這樣的聲音:『我不應該生氣、不應該難過』,『生氣是不行的、不好的,難過是軟弱、羞恥的』。
或是,當我們把情緒抒發出來,卻被身邊的人標籤為:『你很情緒化、很玻璃心』
這些複雜的狀況,讓感受情緒、貼近情緒,變得有困難,常常是心口不一的。
我回應夥伴的是:
每一種情緒,都有想告訴主人的訊息,負面的情緒,通常是想告訴主人:『我不喜歡現在的狀態,請趕快調整一下』。
如緊張、焦慮,在我陪伴來談者時,常會發現,他們背後都有一種想要保護主人的意圖,例如,不要被批評、被傷害、不想被剝奪內在珍貴的特質等等。
正向的情緒,則是讓我們知道,這個方向是對的,與內在的狀態、內心的渴望、核心價值、期待是貼近的,如果能依循這個感受去做決定,通常會讓我們感到滿足、輕鬆。
因此,正負向的情緒,只是在發出訊息,需要主人稍微停留,好好去感受與理解,情緒想告訴你什麼,沒有說出口的是什麼。
聽了我說的話,夥伴覺察到:『我最近壓力太大了,家庭、工作都有很多辛苦的地方,感到很沈重,希望看到一些正向的東西來鼓舞自己、激勵自己,原來,當我對負面的詞感到不舒服時,其實是對應了我心裡的感受。』
這個看見真好,這樣就開始理解情緒的第一步了。
希望你/妳也能理解,有情緒,不代表我們情緒化。
當我們願意接住自己的感受,就能慢慢走近內心深處那個最真實、最珍貴的自己。
願你與情緒同行的路上,能溫柔擁抱自己。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陳宜君諮商心理師
@關於宜君:相信每一段生命經歷,都有獨特的意義,喜歡陪著來訪者,以好奇與欣賞的眼光,隨著緩緩展開的地圖,在自己的故事中旅行,探訪重要的生命風景,帶回旅程珍貴的意義與禮物。
圖/ iSt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