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愛自己的練習題:親子關係的思考



前段時間,聽一位老師分享她幼兒教學的歷程,為了讓幼兒學習,例如分享、辨認角色、認知、飲食等,得不斷觀察幼兒的狀況,在我們大人已經習以為常,很容易忽略的生活情境中,敏銳的知覺到此刻的意義:『幼兒正從這個片刻的經驗裡,建構他對環境、對關係的概念,如果沒有立刻反應,讓幼兒自己來,幼兒可能就會養成某種習慣和想法,也不會負責任』。
好比說,當幼兒喊她『媽媽』,或是挑食不吃青菜、哭鬧,這位老師願意為了幫助幼兒建立概念,把步驟拆解的很小,讓幼兒能一小步一小步的體驗嘗試,一開始很困難,但一段時間之後,這些日常生活的累積,就會產生跳躍性的進步。
這個堅持讓她的工作很不容易,要敏感到當下情境的意義,還得想很多點子,有人覺得她想太多了,但她很清楚這個過程的重要性,因此願意耐性溝通。
聽著她的分享,讓我想到,好多家長的煩惱:『叫不動孩子』。有些兒童/青少年沈迷於網路中,不願意參與家務、不讀書寫作業,兒童階段可能父母還能接受,但是到青少年階段若還是如此,壓力值就很不同了。
『叫不動孩子』的家長,他們跟我說的話,類似是這樣:
•自己來比較快、教會孩子做太麻煩。
•不想給孩子壓力;想體貼孩子,讓他可以輕鬆、不用承擔責任.....。
•孩子做不好、太拖延,會沒耐性、發脾氣,乾脆自己做,減少衝突。
當家長什麼都自己來的時候,其實讓孩子越來越覺得,這些事跟他無關。他在這個家參與感很低,因為缺少實作經驗,技巧不純熟,即使想嘗試,如果沒有得到好的回應,乾脆不做,比較不會討罵挨。或者,不讓孩子做事是父母愛的方式,那麼享受家長對他提供的服務,也是理所當然。
聽完老師的分享,我覺得,引導孩子完成任務的過程,是很珍貴的經驗,家長需要有一個眼光,看到當下互動,對孩子的自我概念、對親子互動,對孩子的未來正在形成什麼影響?
家長需要練習帶著關懷與了解,釋放適合的任務讓孩子練習負責,累積生活能力,讓孩子有參與感,會讓孩子覺得受重視、可以被託付,能對家庭有貢獻,這會增加孩子面對未來的信心。
這過程更深一層的意義,我覺得是:父母傳遞生活經驗、處事態度、在付出中培養對彼此的關懷與了解,形成彼此相處合作的默契。
我常詢問家長,哪些事情可以讓孩子參與時,家長常想不到,因為已經有自己的整套自動化流程,難以解說,或是因為一直叫不動,雙方產生很大的衝突,被拒絕到很挫折了,細節因人而異,對於家長可以秉持的態度,幾個簡單的想法:
•要在自己心情平靜的時候:不要等受不了的時候才去要求,會失去耐性。
•選擇後果小一點的事情開始。
•允許犯錯與彈性,保持開放討論。
•說明為什麼要做。表達孩子所做的事,帶來的幫助和影響是什麼。
•鼓勵孩子的努力和願意。
•避免做得好/不好的評價。
換一個眼光,無聊的事情也可以充滿意義與樂趣。
圖:來自網路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陳宜君諮商心理師
@關於宜君:相信每一段生命經歷,都有獨特的意義,喜歡陪著來訪者,以好奇與欣賞的眼光,隨著緩緩展開的地圖,在自己的故事中旅行,探訪重要的生命風景,帶回旅程珍貴的意義與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