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你的孩子」】~York爸的心理旅程 黃敬傑心理師



「你的孩子」】~York爸的心理旅程  黃敬傑心理師

最近看到公視即將上映「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系列單元劇,雖然從預告中還沒看到完整的劇情,但已讓我覺得這是需要相當大勇氣才能拍出來的作品。

這部系列劇主題在描述許多「乖孩子」們,在家長們以「我是為你好」的愛底下,為了符合父母期待與評價而努力掙扎的故事。這部戲光從劇名來看,就引發不少家長的質疑:「不然是誰的孩子?」,但其實原著作者與劇組想表達的是「你可以給他們愛,但別把你的思想給他們。」(源自紀伯倫Gibran的《孩子On Children》一詩)

前陣子我到某中學和一群家長們進行「讓天賦發光」這本書的讀書會,書中提到在制式化的教育之下,不同天賦的孩子們被迫接受相同的標準化課程、教學與考試評量,似乎絕大多數學子們唯一的成功標準就是在課業上取得好成績。然而等到孩子們出社會謀生的當下,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除了學校教的知識之外,還會做什麼?還對什麼感興趣?


我以四個面向:「沒興趣沒能力」、「有興趣沒能力」、「有能力沒興趣」與「有興趣有能力」,詢問現場家長們認為自家孩子在學習中處於哪個位置,結果「有能力沒興趣」獲得壓倒性的比率,這個結果其實我並不意外。


還記得我在某大學全職實習的那年,有好幾位前來諮商的大學生都是大四應屆畢業生,他們皆面臨相同的困境「在即將進入社會的時刻,我卻對我所學到的技能沒有興趣,也不想依此維生」。這類學生不只在我實習的大學如此,有其他同學到全台首屈一指的國立大學實習,也遇到一樣狀況的學生來諮商。


當我問這些學生,為何沒興趣卻還選讀這個科系,甚至已經快畢業了才來面對沒興趣的現況,他們清一色的回答不外乎「我爸媽覺得讀這個科系才有前途」、「我一直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爸媽叫我按照分數填志願,錄取分數越高的科系才越有前途」。每當遇到這種困境的學生,我都感到非常惋惜,惋惜又一個有天賦的年輕人被傳統所扼殺。

最近有個朋友來找我諮商,身為代理教師的他考了多年仍未能成為正式教師,讓他到了考季前明顯的感到焦慮與疲憊。我問他如果已經對考試疲憊了,是否思考趁還年輕時轉換人生跑道?他無奈的告訴我,因為家人是教育界人士,自小就灌輸他成為正式教師是人生唯一志業,也是唯一能被家人所肯定的目標。為了符合家人對他的期待並且得到他們的認同,他只有這條路能走,不敢再去想其他的可能性。

有人曾問我:「你會擔心孩子長大後學壞嗎?」,我說:「我不擔心孩子長大後學壞,我最擔心孩子長大後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能做什麼?」。而這部戲的編劇洪茲盈提到:「當我們不知道能做到什麼、不知道自己對什麼有興趣的時候,做到讓父母滿意我們就好…當得不到父母肯定時,這就會變成悲劇…你在追逐的是一條永遠到不了的終點線,父母會把終點線往後延,你就會一直追著跑……」,這是多麼沈重卻又真實發生在兩代之間的現實。

公視節目部經理於蓓華在這部戲的座談會中提到:「台灣好像還是沒辦法改變,成功的價值、成功的定義還是那麼單一,所以戲劇才讓人那麼傷心」。我相信,真正的成功來自於孩子們對他們自己的認同,而非投射或補償大人們對人生的缺憾。以愛為名的控制及干預,已經埋沒了無數孩子們未來的可能性,給孩子多遼闊的天空飛翔,取決於父母們有多開闊的胸襟。台灣社會傳統的價值觀或許無法在一、兩個世代之間被打破,又或許我們已經難以從上一代對我們的評價中掙脫,但我們還可以選擇對我們的下一代鬆綁,讓他們能自由的去發掘興趣,釋放揮灑自己的最佳天賦,最終尋得他們的天命,有機會完成各自人生中最有意義的事。

放手,孩子才能飛翔!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https://d1bqbffph0lmsu.cloudfront.net/media-cover/fLd7Y7n0Z,fP2Ax21QKhzg.origin.jpg?v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