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用行動,走出隧道,走向美麗】~盈盈的奶茶時間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三月下旬的一個早上,媽媽因為急性氣喘發作生病,
從鬼門關邊緣回來的媽媽,
初始不愛說話,只會用點頭、搖頭表示意見,反應也變慢,
到出院約三週後,體力逐漸退步,連走路都有問題,甚至發生兩次半夜跌倒的意外,
看到媽媽的狀況,內心心急如焚,有許多的無助感與擔憂,
詢問主治醫師後,內科醫生只能處理媽媽氣喘的問題,
建議我們同時會診神經內科看診,
於是,某天清晨我就去排隊掛號一位神經內科的名醫,雖當場未掛號到,
但很幸運地在當天下午,我嘗試在網路上掛號,掛到了兩週後的診;
在等待神經內科看診的期間,我也帶媽媽去看中醫,每週固定回診。
這期間,爸爸負責白天照顧媽媽的飲食、行動,
我們姐弟三人輪流晚上睡在媽媽身旁看顧,
近期的三週則由看護接手照顧的工作,直至媽媽的狀況逐漸穩定才停止雇用。
 
 
從媽媽生病,迄今,大約三個月,
媽媽從原先的反應慢、動作無力、行走困難,
到現在已逐漸能自行盥洗、進行簡單的料理、每天能外出散步約200公尺來回、開始有更多語言的互動、看電視時會罵劇中的小三、開始如以往會碎念爸爸…..,
我知道媽媽『回來了』,心中有無比的感動,
感謝上蒼讓我還能有多陪伴媽媽的時間,
感謝上蒼讓媽媽還能有多享幾年清福的機會。
 
 
媽媽這次生病的經驗,
讓我的生活從原先的陽光燦爛,一時之間彷彿進入幽暗的隧道中,
伸手不見五指,內心感到驚恐、無助、不知所措,
不知身處於黑暗中究竟還要多久….
內心的憂慮雖然很沉、很重,
但我知道不能只是停在原地,除了好好照顧自己的低落心情,
也需要『盡力而為』,需要『做點什麼』,
因為內心的渴望是『不想這麼快失去媽媽,不想要媽媽走往失智,還想要多陪媽媽幾年』。
於是,即使工作繁忙,也還有自己的家庭,
但我仍努力地用行動,想讓媽媽有恢復健康的可能性,
所以,這段期間,我做了許多事,
包括~~帶媽媽定期去看中、西醫;讓媽媽用保健食品、散步來照顧自己;輪流和弟弟夜晚回家看顧媽媽;幫媽媽找短期的看護;經常抽空回家陪媽媽看電視、聊聊天;請阿姨來看媽媽,讓她感受到姐妹的關心;說服媽媽使用簡易馬桶,夜晚在床側使用,減少走到廁所發生跌倒意外的機率;每週帶媽媽去做經絡按摩…..
那天,最小的阿姨來看媽媽,回家前她看著我說:「妳這個大姐做得很好,辛苦了!」聽著阿姨說的這段話,眼淚差點奪眶而出。
是的,真得很辛苦,不僅心裡苦,身體也疲憊,
但這樣的為愛奔波,是我的選擇,
也是照顧媽媽的具體行動。
 
 
每個人生命裡的困境與挑戰從來不會少,
在看似風平浪靜的日子裡,總會有暴風雨驟然到來的時刻,
在日常風光明媚的軌道裡行走著,也常會有突然進入陰暗隧道中的時候,
但就是這些暴風雨、在陰暗隧道中的經驗,
讓我們體悟到生命的無常與變動就是真實與常態;
而處在風雨中、隧道裡,
除了好好照顧自己慌亂的、低落的、憤怒的、悲傷的….各種負向情緒外,
也可以好好地問自己~~
「在這個困境裡,我還不想放棄的是什麼?」
「面對這個挑戰,我想要怎麼因應,會是我喜歡的自己的樣子?」
「我可以做點什麼,讓現況有所不同?」
這些,都說著生命的渴望,
因著渴望,也需要有所行動,讓渴望落地;
若只有渴望,沒有行動,就會讓自己待在隧道中動彈不得,更深陷於幽暗的恐懼中,而失去走出隧道看見陽光的可能性。
 
 
在敘事治療的概念裡,
認為一個人在生命的困境中,
有不被問題影響的時刻,那個珍貴的moment有著行動,藏著渴望,
即使只是一個小小的行動都彌足珍貴,都足以被放大檢視。
行動裡藏著人們渴望的自我偏好,也反映著所重視的生命價值,
而人們也透過行動,讓渴望的生命藍圖發生,
活出想要的生命樣貌,
成為想要的自己!
 
 
當生命驟然行走入隧道中,
就好好地陪伴自己的幽暗情緒,
也好好地聆聽內在的渴望,
然後用『行動』,一步步地往前走,哪怕是步履蹣跚,哪怕是移動得緩慢,
只要往前,
終有走出隧道,看見陽光,走向美麗的時刻。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