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中旬,和先生參加旅團去了瑞士11天,
這是我渴望已久的旅行,
在新冠疫情前,就一直莫名地對瑞士心有嚮往,
想安排旅行的那一年,無奈新冠疫情爆發而作罷。
去年,疫情趨緩之後,
我告訴自己,想做的事就趕緊去做,
經過新冠疫情的洗禮,及這幾年家人生病的經歷,
更覺知到生命的無常及不可掌握性,
既然有所渴望,行動就對了!
行動,就會讓渴望落地變成生命的珍貴經驗,而非只是心中的嚮往。
在經歷4小時的轉機、待機,及12個多小時的飛行,
到達瑞士蘇黎世機場後,我和先生就上演了一場自以為的驚魂記。
領隊在我們通關後,告知在行李轉盤處整理各自的行李及集合,
我和先生急忙把各自的行李整理完後,
望眼沒有看到領隊的旗子,再加上還不熟悉參與成員的面孔,
以為大家都走了,
於是我們急忙走出機場大廳,但沒有看到同行夥伴,
當下想起領隊曾說跟丟時,待在原地就好,
於是我們又速回行李轉盤處,
急忙安裝旅行社發的網路sim卡,想趕緊聯繫領隊,
正在慌亂時,聽到耳邊傳來領隊的聲音:「林姐,你們好了嗎?」,
原來大家都還在行李轉盤處,
那我和先生究竟在瞎緊張瞎忙什麼…,
然後,先生自己手機的sim卡也在當下弄丟了…。
這件事,其實更清楚看到自己個性中的『緊張』,
當下整理行李時,很緊張,擔心跟不上大家而脫隊;
沒有看見夥伴時,慌亂到加緊腳步一直想著處理方式,
『緊張』讓我沒有看見同行的夥伴,也跟先生有了小爭執,
但『緊張』的善意是不想讓自己成為團隊的累贅、想要處理好事情,
所以不用責怪自己的『緊張』,因為那是自己的一部分,
但我可以邀請『放鬆、好玩』多來到自己的身邊,
那麼或許『緊張』就會較少出現囉!
我熱愛旅行,無論是這種到國外的旅行,或是在國內的小旅行,
都會是生活裡很重要的安排。
記得小時候,爸爸常會開車帶我們一家遊山玩水,甚至是與阿姨一家同行,
即使是只有一天的當天來回,都會是小時候很期待的事。
長大後,在自己出社會工作的頭幾年,
就曾帶著媽媽一起去峇里島、法國;
在爸媽40幾歲的年紀,帶他們去日本,到台東進行家族旅遊。
爸媽步入老年後,換成我自己或和大弟一起帶爸媽在國內小旅行,
這是這幾年在媽媽屢次進出醫院以外,很重要的回憶與一起!
旅行對我而言,就是和生命裡的重要家人、朋友,
一起創造與經歷共同的回憶,
那是生活裡很重要的養分,
因為生命裡的美好是一起記得美好的風景,一起走過旅程裡的點點滴滴,
走過,就會成為生命的刻痕,一直在心裡。
這次的領隊說,他最喜歡帶瑞士團,
因為瑞士人做事一絲不苟、很重視SOP,
所以班車會準時出發,說什麼就是什麼,
他打趣的說,這很符合他控制慾的個性,事情較能有所掌握。
在少女峰時,領隊說瑞士人很喜歡創造、接受挑戰,
除了因此而有精緻工藝的發展,
例如手錶、瑞士刀,以及完善的鐵路、纜車系統,
每年少女峰上也都會舉辦活動,例如邀請名人進行100公尺賽跑、羽球賽,
歌手鄧紫棋也曾在那裡辦過演唱會。
聽著領隊說著瑞士人重視SOP、喜歡接受挑戰這幾個關鍵字,
心裡很有共鳴,覺得與自己的生命狀態很貼近,
或許內在對瑞士莫名的嚮往,是因於這樣的生命召喚吧!
而非只是美麗的山景而已。
我想,旅行對我的意義在於,
往外走,得以拓展生命的寬度與視野,
在旅程中去經歷一切,包括見不見得美麗的山景都是機緣;
同時也是往內走,與自己對話、看見自己,甚而與自己相遇!
@關於盈君:用著「奶茶」的稱號行走諮商江湖。喜歡陪伴人們更貼近自己,長出自己渴望的生命樣貌。也喜歡創造如星空夜語裡圍營火般的課程氛圍,讓參與的夥伴們在溫暖的流裡,更貼近自己與彼此。
圖:瑞士馬特洪峰,我們上山的當天出大景。但同旅行社的另一團團友說,前一天他們只有看到一片霧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