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微光暖暖真心話~心理師迴響〕

人體處理有形傷害的方式則直截了當得多,傷口會按照一連串的步驟癒合。假設你割到手,接下來血管就會收縮,以減少失血量,血小板或凝血素率先做出反應,封住傷口不讓傷害擴大。白血球火速趕來,摧毀細菌或病毒。傷口會痛上一陣子,但不久就會長出新的皮膚細胞,最後傷口癒合、疤痕消失不見。
  就跟生理構造一樣,心理構造知道需要做些什麼來療癒情緒創傷。然而,當我們把情緒都塞在袋子裡,療癒的過程就無法展開。而且,傷口潰爛得越久,我們受到的傷害就越多。每當人生中又發生類似的事件,舊有的情緒就會再次浮現、帶來痛苦,設法引起我們的注意,直到我們解決為止。這些傷口想要癒合。然而只要我們繼續壓抑下去,傷口就會痛個沒完。
  療癒過程中很重要的第一步,就是和情緒(尤其是憤怒)共處,傾聽它想告訴你的訊息。接下來,我就是要請你這樣做。
相信我,我知道這對陷入被動式攻擊循環的人而言有多困難。但我也知道,如果你不和你的憤怒及其他情緒共處,如果你不把它們從袋子裡拿出來、好好感受一下,並展開療癒的過程,它們還是會回來造成你的痛苦,破壞每一段你試圖建立的關係。
你會發現自己不斷重蹈覆轍,原來的創傷一再歷史重演。如果你交往過一個有虐待傾向的對象,你會發現自己一次又一次受到虐待狂的吸引。道理就是這樣。
  我們能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一個可以表達內心感受、彼此可以坦言不諱的安全成長環境。這是給孩子一個安全的家唯一的辦法。在這樣的家庭裡,孩子不必成天揣測父母的心情,推敲父母真正的用意。壓抑憤怒和其他情緒的教養方式,只會迫使孩子揹著一袋子的情緒長大成人。更糟的是,他們從沒學到如何處理自己的憤怒、如何解讀憤怒要傳達的訊息,乃至於如何善用他們從自身情緒學到的東西,來和自己在乎的人建立更深刻的感情。
——摘自書籍《你不爽,為什麼不明說?》
==============================
陪伴過許多童年創傷的來談者,
多數人都經歷過父母隱晦的情緒表達,
孩子能感受到父母不對勁,但不會跟孩子直接的表達自己現在處於什麼情緒、又為何會有這些情緒,
孩子只能猜測、小心翼翼,習慣性認定是自己的問題,處在無法自在、安全的家庭環境中。
在與一位來談者討論到關於父母對孩子帶來的影響時,
我也分享了身為一位準媽媽,對於自己會是一位怎樣的媽媽,也會感到懷疑與擔憂。
隨著我們的對話,探索了當事人還是孩子的時候,
內心其實渴望父母親可以更真實地表達,誠實的面對自己的情緒,允許在這個家有真實且自然的情感流動。
我的來談者跟我說:
妳或許會擔心是不是一個夠好的媽媽,但我覺得妳會是一個真誠的媽媽。
在那瞬間,我也深深地被療癒。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