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專家」

近來,隨著韓國綜藝節目中MBTI測驗的流行,越來越多人透過這種16型人格測驗來了解自己,試圖找出屬於自己的性格類型。MBTI測驗(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有四個主要指標:如何產生能量(外向E或內向I)、如何接收資訊(實感S或直覺N)、決策方式(理性T或感性F)、以及對生活的態度(喜統J或彈性P)。透過這些指標,我們可以獲得一組四個字母的組合來描述自己的「性格傾向」,也會有人以「I人」、「E人」等代稱來形容自己。
這樣的測驗結果看似能幫助我們「認識自己」,但這樣的結果真的就等於完整的我嗎?畢竟,一組測驗的結果只能顯示出性格的「偏好」,而不是我們的全貌。人,從來不只是幾個字母可以定義的,我們的經歷、情感、夢想,讓每個人都是如此與眾不同、難以歸類。
在敘事治療風格的心理諮商中,很少用人格測驗去定義一個人。因為在敘事治療的眼中,每個人都是自己生命故事的主角。那些過去的經歷和選擇,那些每個人獨特的生命故事,就是我們本來的樣子。敘事治療的心理師會陪著你,和你一起從這些故事中,去找到屬於自己的價值和答案。我們相信,你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每個人都是生命中最了解自己的專家。
曾經有前來諮商的當事人總覺得自己不夠好,覺得無論怎麼努力,似乎都不太能達到他人的期望。如果單純從性格測驗的角度看,他或許會被分類成某種性格類型,比如內向、實感型的人。然而,透過敘事治療的過程,心理師與他一起回顧過去的生命故事,讓他看見在這些挫折中的成長與堅韌。他慢慢發現,原來那些他自認的「不夠好」,其實是過去環境帶來的影響,而他真正的價值與潛能還未被完全發掘。透過重新詮釋自己的故事,他開始看到自己擁有的勇氣與力量,這些是任何人格測驗都無法準確描述的。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藏著一個充滿寶藏的世界。外在的測驗或標籤只是指引,最珍貴的答案,其實隱藏在自己內心深處。無論是曾經的成長歷程,還是一些小小的成功與掙扎,都是在告訴我們「我就是如此獨特」。生命的多元與多面性,是性格測驗無法觸及的,它們最多只是提供我們一個思考的起點,但最終還是要靠我們自己,去探索、去理解,並擁抱這些可能性。
在你的人生旅程中,心理師可以陪你走一段路,幫助你看到那些或許被忽略的資源與力量。但無論如何,你都是那個最了解自己的人,因為你擁有你所有的故事。當我們有勇氣相信「我才是最了解自己的專家」,就能從內心感受到一種安心與力量。我們會發現,那些答案早已經存在我們的故事裡,只要慢慢去挖掘,就會找到屬於自己的成長方向。
圖片來源:MyEdit AI圖片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