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聽-呼吸與心跳的旋律》育兒友善



非洲有一句著名的諺語:
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意思是「養育一個孩子需要一村莊的力量。」有了孩子之後,發現這真是古早人的智慧之語。但遺憾的是,隨著時代變遷,There’s no village anymore. 幾乎快要成為了一個全球化的現象。
 
前陣子去了一趟印尼,在印尼的這段時間最讓我有所感觸的是育兒的環境氛圍。印尼的市區人行道磚塊脫落,坑坑疤疤沒有無障礙坡道,幾乎所有店家都是架高的樓梯店面。嬰兒車極度不友善,餐廳裡面沒有嬰兒座椅也是稀鬆平常的事情,除了機場幾乎找不到尿布台,更別說哺乳室了。
 
但是,印尼的每一個孩子看起來都好開心啊。似乎整個社會都非常喜歡小孩,
不管走到哪裡,嬰兒都會被熱烈歡迎,即便是沒有嬰兒座椅,也會熱情的歡迎嬰兒進入餐廳。即便孩子在餐廳裡面爬上爬下,亂抽紙巾、把玩菜單甚至尖叫,換來的都會是充滿笑容的每一個大人的關懷與招呼。在爸媽手忙腳亂的時候身邊的人會過來陪孩子玩,讓爸媽可以好好吃個飯聊個天,或是主動詢問是否需要為孩子做些什麼。明明都是素昧平生的人,卻讓媽媽我覺得在這裡好被滋養與支持呢。
在印尼帶著小孩,連過海關的速度都咻咻咻跟坐飛機一樣,安檢前需要倒掉的水也都不用倒掉,因為「For baby ,it’s ok」對小孩友善到一個不行,所有的人都會發自內心的對小孩微笑,好像這個孩子是他們自家的一樣。是個育兒物理環境不友善,但心理環境友善到爆棚的地方。
 
無論是哪個面向的育兒友善,都會牽涉到社會環境以及制度層面的議題,但我想特別提到的,是一份長大的氛圍,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價值感。
在台灣育兒壓力是沈重的,雖然補助設施與政策多,但社會環境氛圍在多數的情境中是相對冷漠的。帶孩子去餐廳吃飯、搭乘大眾交通、逛街時總需要留意提醒孩子們別亂跑、別尖叫、別大哭、別鬧脾氣、別亂摸、別亂躺等等。這些限制與指令,對於正在發展、探索、建立生活秩序的個體而言某種層面象徵著「你不可以擁有你的樣子」。有時候我會感嘆與困惑著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長大的我們,真的能夠好好的涵融、善待以及喜歡自己嗎?
我在印尼的育兒氛圍中感受到了一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那份所謂「存在的價值感」:你的存在是被接納的,你原本的樣子是被歡迎的。
相信在這樣的氛圍中長大的孩子,不會在生命的洪流中載浮載沈的尋找所謂的存在感與價值感,因為他是帶著這珍貴的自己長大的呀。
 
台灣的育兒環境也許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希望每一個來到世界上的生命都能夠被如其所是的好好對待與歡迎,我想才是真正能提升國民生育率最大的動能吧!
 
圖:攝於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