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 盈盈的奶茶時間—沒事,其實很有事。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最近在一個對話裡,與一個年輕的朋友討論到關於上司與部屬對工作認知不同時所造成的困境,
年輕朋友說著「沒事,事情過了就算了!」,
但其實在對話裡,感受到他仍是有不滿的情緒,
及對於困境有著『理所當然』應該如何的想法,
此不滿的情緒及『理所當然』的想法其實也影響著他與上司的關係。
在人際關係裡,因著彼此的價值觀不同、年齡不同、生命經驗不同,
對於同一件事情,有不同的想法是必然,也會因此造成人際關係的衝突,
人們在衝突裡,對彼此會有負向情緒是必然,
但若因此讓負向情緒一直停留在關係裡,日積月累下會對關係造成損害,
若在職場,也會影響團隊的凝聚力;
負向情緒是人們真實的狀態,但無法直接解決問題。

本文想針對『沒事』背後的心理狀態及『理所當然』來做一些探索
♦沒事,其實說著『很有事』

當人們對困境、衝突說著「沒事」時,
在「沒事」背後的負向情緒,例如不滿、委屈、生氣、挫折…,
可以暫時獲得安撫,
彷彿可以把負向情緒帶進一個城堡裡安頓好,
讓自己得以和城堡外的世界繼續連結,繼續運作原來的節奏;
但『沒事』需要好好被自己關照,想辦法被他人理解。
『沒事』裡,被安頓在城堡裡的負向情緒,先需要好好被自己接納,
因為情緒是真實的,也沒有對錯,也有可能是許多事情累積下來的結果。
接納及安頓好自己的情緒後,
進而可以想一想在衝突事件或引發自己負向情緒的情境裡,
這些負向情緒背後的想法、需求、渴望是什麼?
「在我需要被支援的時候,沒有人幫我解決問題」
「我不喜歡別人用他的立場來猜測我的想法,我喜歡別人直接問我」
「我不開心你用指責的方式跟我說話,我希望你語氣可以和緩些」
釐清了內在這些聲音,我們才得以對自己有更多的理解,
就算對方、別人不理解我們,
自己能否好好理解自己,仍是最重要的事!

♦沒事裡,屬於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在釐清自己內在的想法,所看重的價值之後,
回到衝突事件或引發自己負向情緒的情境裡去思考,
「在這個困境裡,屬於我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例如,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
「就算對方讓我感到生氣,那是怎麼造成的?我有沒有好好表達我的需要與真正的想法?」
「回到這個事件,是否也有我沒有做好的地方?我也需要向對方道歉?」
「回到這個事件,我需要再調整的地方是什麼?將來可以做點什麼不同,避免困境再次發生?」
當我們指責別人,一根手指頭指向別人之際,別忘了,剩餘的四根手指頭其實是指向自己,
所以回到自己身上去思考,在衝突或困境的關係裡,屬於自己的責任是什麼?
回到自己身上,也是把決定權掌握在手裡,而非交由他人來決定自己的感受。

♦關於『理所當然』

同一件事情或情境,每個人因著立場、角色、價值觀不同,
都會有自己的『理所當然』,亦即事情應該如何如何,
這裡有著我們的生命經驗所形成的重要價值,包括我們偏好想要活著的樣子,
但此理所當然並非別人也需要理應如此,
所以『理所當然』需要被自己看見,那可能是我們賴以生存的重要,
但在關係裡,需要嘗試被他人理解,
被理解的方式,就是『對話』,說說自己、聽聽對方,
然後看看如何面對彼此理所當然裡的差異。

此外,當我們把自己的『理所當然』直接放在對方身上,而沒有表達時,
就容易造成關係裡的疏離,甚至誤解。例如~~
理所當然地覺得員工領了薪水,就是要做好這些事,而失去理解員工在執行工作時可能產生的困境與需要的支援;
理所當然地覺得老闆就是要給予福利、支持,而影響對老闆的態度,失去對對方的尊重;
理所當然地認為家務是女性的責任,而造成許多的『怨婦』,甚至影響伴侶關係。

在關係裡,當我們可以嘗試『不理所當然』地看待對方所做的事時,
我們就可以用著珍惜的心情,表達對對方的感謝,
帶著真心的謝意,可以潤滑與增進關係,
也更可以讓我們更珍惜萬事萬物所帶給我們的一切。
帶著『不理所當然』的態度,也可以開展我們的視野,
學習不一樣的觀點,讓生命更開展寬度與深度!

文末,想說的是,
『沒事』,其實很有事,
因為『沒事』背後的負向情緒已形成暗流,在關係中騷動著、破壞著。
『理所當然』,就像一把尺,
放在關係中時,帶來壓迫,也失去對話與理解的空間。
願我們都能好好地凝視『沒事』與『理所當然』帶給我們的反思,
從中有所新的體會,讓生命有所翻越。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

@關於盈君:用著「奶茶」的稱號行走諮商江湖。喜歡陪伴人們更貼近自己,長出自己渴望的生命樣貌。也喜歡創造如星空夜語裡圍營火般的課程氛圍,讓參與的夥伴們在溫暖的流裡,更貼近自己與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