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在教養中處理孩子的情緒」

未提供相片說明。

最近和家長們在討論如何調整孩子的教養策略時,也不少家長都表示在調整教養策略的過程中,最難處理的是孩子與自己的情緒。

確實,當家長嘗試轉換原本的教養策略,孩子們勢必會有一段的適應時期,在這段期間可能會使用較不理性的方式或者是負面情緒,來試圖讓家長回到原本所習慣的教養方式或生活規則。

而家長在嘗試調整教養策略的過程中,若是遇到孩子的負面情緒與不理性的抗拒行為,也很容易會隨之被挑起自己的負面情緒,不自覺對著孩子怒吼斥責,一旦情緒失控就會導致親子間的衝突爆發。

在這樣的狀況下,往往會造成教養策略的調整失敗,也讓孩子跟家長都需要花更多的心力來撫平情緒,令家長在教養策略調整的過程中感到身心俱疲與氣餒。

如何處理孩子負面情緒的教養環節,確實是教養策略調整過程中最重要的一環。關鍵點在於教養過程中家長自己的情緒必須穩住,若是隨著孩子的抗拒反應而挑起自己的負面情緒,甚至將自己的負面情緒對著孩子宣洩,反而會造成負面的示範效果,讓孩子學到面對所有不如意的事都可以像家長一樣,使用強烈的負面情緒來因應。

因此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家長的挑戰在於需要時時覺察自己的情緒是否還能保持平穩?若是已覺察到自己的負面情緒即將被孩子的反應挑起,就需要適時地拉開與孩子相處的空間,並且為自己爭取到平復情緒的時間。

我鼓勵家長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必須讓孩子知道面對不愉快的事情會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但負面情緒無助於解決目前所遇到的問題。不論大人或孩子都有責任學習處理並撫平自己的負面情緒,但需注意不是用壓抑的方式去強忍負面情緒,而是在當下採取合理的方式來紓緩調節。因此在教養中一旦任何一方出現了負面情緒,就需要拉開足夠的時間與空間各自學習如何平復心情。

也有不少家長會說孩子會在教養過程中死命的黏著自己,即便意識到自己需要時間與空間來平復心情,但也無法即時拉開與孩子的空間來調整情緒。此時身旁若有另外一位尚能保持情緒平穩的家長或照顧者就非常的重要,另一位照顧者必須要有足夠的敏感度,隨時關注教養當下的訊息表現,例如親子間對話的音量轉大、音調語氣轉趨嚴肅憤怒等變化,即時覺察到自己的伴侶在教養孩子的當下快被挑起負面情緒,適時地進行教養角色的交替,才能有效地讓已有情緒的另一半獲得情緒調節的機會。

在教養孩子的歷程中,若是孩子的狀況總是由特定的照顧者在處理,那這位照顧者通常很快就會感到身心疲憊,也更難有空間去調節自己的情緒恢復平靜,因而導致教養過程中更加不順利。若是主要照顧者們能夠成為有默契的夥伴,適時的介入輪替讓另一半獲得喘息的空間,在教養孩子的成效上往往就會形成1+1大於2的效果喔!

圖片來源:Pixab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