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愛自己的練習題:拒絕並不是自私,是維護自己的立場 陳宜君諮商心理師

最近閱讀一本書:煤氣燈操縱(艾米.馬洛 麥柯著,麥田出版),我想到,對於拒絕他人,心裡會充滿內疚、自責的小芳。
從小被教導要聽話、懂事的小芳,當父母要求她幫忙時,即使她有自己的規劃,都必須先擱下,父母不在乎她的事,只是很急著解決眼前的問題,即使問題並不急迫,但小芳學到,如果不趕快去做,父母會一直催促,怪小芳不懂事、不夠孝順、太自私。
例如:
小芳有天工作很累,只是暫時休息一下,卻被抱怨:『你很自私ㄟ,你躺在那裡輕鬆,卻沒看到我們的累,還不主動幫忙,我們這麼忙,還不是為了這個家?』
做小吃生意的父母,不管什麼天氣都得出門營業,以前小芳放假會幫忙,但逐漸吃不消全年無休的生活,影響工作表現,因此不再去幫忙了,但父母看到放颱風假的小芳,卻酸言酸語:『你這麼好命可以放颱風假,我們都不行』,小芳雖然忍住不去幫忙,但心裡很愧疚,無法真的好好休息。
小芳存下一筆錢,想出國去玩,當她很開心跟家人分享時,家人卻說:『家裏最近急需用錢,你卻想出國去玩?這筆錢省下來,可以支付家庭臨時開銷了,弟弟最近失業,媽媽要看醫生,你不能這樣自私。』
這些生活相處的點滴,讓小芳養成『難以拒絕他人』的性格,在職場上、人際關係中,也常因此承擔許多不屬於自己的責任,小芳會告訴自己:
『反正我做得到,就盡量做,能者多勞』、『沒辦法,只有我可以分擔』、『他們比我還辛苦』、『願意叫我幫忙,是信任我,沒有我不行』。
這讓小芳也有一種錯覺,就是當自己可以做更多事、扛更多責任、被需要時,才會被他人肯定。
然而,小芳逐漸感受到,這些期待像無底洞一樣,自己怎麼努力都填不滿,身心俱疲,因此正在努力做一些調整,卻發現,很難承受拒絕別人帶來內疚感。
我覺得,當他們用這些話語要求小芳時,其實只看到自己的需要,沒有尊重小芳的需要,小芳也變得習慣忽視自我,因此練習拒絕,才能為自己表達立場,也讓他人也學習怎麼尊重小芳。
我改編書裡的小練習,幫助小芳跟自己這份內疚感對話,也練習怎麼表達拒絕:
請回想一個經驗,曾經因為害怕讓別人失望、不滿,選擇妥協?那時候的感受是什麼?擔心或害怕什麼?如果對方不高興,會怎麼樣?
1. 當時的擔心或害怕?
2. 傾聽自己的擔心或害怕,例如,如果不遵守父母的要求,他會失望或憤怒。保持開放與好奇的心態,問問自己:如果這件事情發生了,對我有什麼影響?最壞的情況是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怕破壞關係,選擇妥協。
3. 對於自己不敢拒絕別人的部分,請帶著寬容與耐心與理解,也請給自己疼惜與接納。
4. 練習反映性的傾聽:將對方的話重複,表示你有聽進去。
5. 一再重複:點出對方的立場,重複表達你的意見,不需要做什麼解釋。
*我知道你很累很煩,想要我幫忙,但我現在正在處理公事,至少要半小時以後才有空。
*我知道你希望我幫忙分擔家裡的經濟,但我存錢有我自己的規劃,這對我也很重要,我們可以來討論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
6. 找到可行的妥協方案。
例如:
*我知道你想要我幫你們去做生意,但我需要休息,今天是颱風天,你們可以選擇休假,或是調整工作時間。
*我知道你們想要我幫忙分擔家務,但我有自己的事情,我今天也很累,可以請其他人幫忙,或是等我有空的時候,再去完成。
*我不能再提供額外的財務支持了,但我可以跟你們討論財務的規劃,看怎麼樣可以再開源節流。
給自已一些時間,友善的拒絕是需要練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