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可爸的心理旅程~我家的孩子真的「貓狗嫌」嗎?

有次我到某案家家訪,他們家的兩個小孩一個三歲半、一個兩歲半。那是一個剛雨停的下午,在和家長晤談時,兩個孩子突然從庭院跑過來,秀出滿手黏膩的蝸牛給大人看。
他們的媽媽一看到惱火了,對兩個孩子大聲喝斥「不是告訴過你們不要亂抓蝸牛嗎?細菌一大堆,趕快丟掉去洗手!」兩個孩子被罵了之後,很快就把蝸牛扔回庭院,我也和家長繼續談話。但過了約莫不到十分鐘,孩子們手上又再次抓了好幾隻蝸牛在手上把玩。母親這次更生氣,差點就想要動手打小孩。
好不容易平復怒氣後,這位媽媽問我,「他們兩個明明就聽得懂指令,也能判斷什麼事不能做,但卻時常做出違反規範的事,他們是不是故意的?」
我常遇到家中有二至四歲小孩的家長提出類似的問題,明明能理解規則,但在「知道」與「做到」之間卻總是有遙遠的距離,非常考驗家長在帶孩子時的耐心與情緒。
有一項由「0-3基金會」 (Zero to Three Foundation)所發表的調查發現,有超過九成的父母相信幼兒在3歲以前就能發展出控制衝動的能力,已經能抵抗違背當下情境規範的自我欲望。
但根據不少幼兒的行為研究,發現衝動控制的能力大約要3歲半至4歲左右才開始發展。家長的期待與孩子實際發展間的落差,往往造成爸媽們在與這個年齡層幼兒相處時感到「心累」。面對孩子突發的衝動行為,除了戲稱他們是「貓狗嫌」,多數家長只能不停地喝斥與制止,但轉個身後他們卻很快又再犯,不斷挑戰父母
反覆的喝斥與制止,雖然能讓幼兒當下停止衝動行為,但孩子接收到的只有「不行」的訊息,卻往往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調整行為以滿足當下的欲望。被制止後一段時間,孩子就可能因為衝動的累積,再重複方才被制止的行為。
我會鼓勵家長在制止的指令發出後,並非看到孩子停下衝動行為後就結束,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還有哪些較合理的行為,可以用來滿足當下欲望。
以前段抓蝸牛的事件為例,是因為雨後的庭院忽然出現許多蝸牛,為了滿足當下對蝸牛的好奇心,孩子們看到後就徒手抓了一堆蝸牛把玩。當母親斥責他們不能用手抓蝸牛來玩,雖然聽從媽媽的指令把蝸牛丟掉,並未學到其他不直接抓蝸牛的互動方法。爾後媽媽的注意力從他們身上移開,他們對蝸牛的好奇心仍未得到滿足,就會重複他們唯一知道的接觸方式,再次徒手抓起蝸牛來把玩。
於是等這兩個小孩再次把手洗乾淨後,我把他們帶去庭院問「你們是不是很想跟蝸牛玩?」他倆點點頭。
「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拿什麼東西來接住蝸牛,而不是用手抓?」我開始引導他們想想合理的替代方案。
「我摘一片樹葉讓蝸牛爬上去,再拿著樹葉看牠」,哥哥想了一下提出他的辦法。
「嗯~很好,我覺得你的這個方法不錯,那你們去試試看」,我說。
於是兩兄弟去採了幾片大樹葉引導蝸牛慢慢爬上去,笑嘻嘻的看著手上的蝸牛樹葉,到我離開之前他們都沒有再徒手去抓蝸牛了。
身為家長,很長習慣性的給孩子們直接下命令,「不行…」類型的命令通常很高頻率被使用在親子互動之中,似乎這是最快停止孩子不適當或衝動行為的方法。但只有重複且大量的使用「不行」指令,不但無法讓孩子們學習到合理的替代行為,久了孩子們更可能會對這類禁止指令變得麻木,造成停止後再犯的時間縮短,反而讓父母更加心累。
因此,當我們在給予幼兒明確的禁止指令後,更重要的是引導他們在此情境中發展出合理的替代行為,方能加速提升孩子們的衝動控制與行為適切度,逐漸減少爸媽們教養幼兒時的心累程度喔。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 諮商心理師
圖:i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