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愛自己的練習題~做個能享受樂趣的父母》



遊戲有什麼意義呢?

 
不知道大人們,怎麼看待孩子的玩樂呢?也許會覺得玩很浪費時間,寧願他去看書;或是當孩子花大把時間,看著整塊肥皂在水中溶解時,身為大人的你可能會感到很崩潰,覺得小孩怎麼那麼浪費;很多大人也認為小孩的遊戲沒什麼,把他看成是消耗孩子天生充沛的精力,讓孩子有事做,以便讓自己可以喘息一下。
 
我們長成大人,就忘了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忘了在遊戲當下的樂趣。
 
遊戲治療大師Landreth曾說,遊戲是孩子的語言,兒童的語言能力還沒有發展得很好,但也有各種情緒,因此透過遊戲,兒童表達出自己未解決,或者不理解的情緒經驗,讓這些感覺所帶來的焦慮感,在重複遊戲的過程中得到紓解。
 
兒童發展心理學,對於遊戲行為也有很多觀察,比方說,隨著智力的發展,兒童透過遊戲,一步一步建構對自己、人際、環境的認識,例如角色扮演、扮家家酒,模擬性別角色、家庭角色,以及職業角色該展現的樣子。在遊戲中,也會發展人際互動技巧,例如,從自己玩,進展到和別人在一起,但是仍玩自己的遊戲,再演變成一起在同一個遊戲中,建立彼此可接受的遊戲方式和規則,解決衝突等等,這些都有助於孩子發展細微的社會能力。
 
好好陪孩子玩,是很超值的投資。
我有一個朋友阿博,他從不規定孩子要讀多少書,要學什麼東西,或是期待孩子要怎麼樣的發展,他自己是個很喜歡出去看世界的人,也很會體驗人生,因此工作之餘,總是安排很多休閒活動,從騎腳踏車、參加慢跑比賽、看展覽、聽音樂、看表演、各種旅行等等,大大小小的活動,只要感興趣都會去,孩子也就這樣跟著他四處玩,阿博會在群組裡,分享他各種活動和旅行的照片,常常讓我看了很羨慕,有這樣的爸爸真好。
有些人可能會擔心,這樣孩子是不是會玩到很難收心?或是,現在給孩子這樣的生活,以後他們自己能負擔得起嗎?這樣會不會讓孩子以為玩就好了?
看到阿博夫妻跟孩子相處的樣子,我一點都不擔心。
一來是,我感受到他們對孩子的態度,是開放但不放任的,他們不像一些父母,常擔心地注意孩子的一舉一動,監督他們是否有犯錯,而是鼓勵嘗試。他們會支持孩子去做做看,即使別人看起來,可能超過孩子的能力範圍,因此挑戰能力的空間變得比較大,也常發現孩子做得比預期還好。
 
有一次我們去咖啡店,大人們天南地北亂聊,沒有參與感的孩子,想要有紙張畫畫,此時你會怎麼做呢?通常下一步,父母不是忽略孩子的要求,就是起身去幫孩子要紙張。
但阿博是請孩子去問店員,並且跟孩子討論可以怎麼問,當孩子感到有點緊張時,鼓勵他去試試。他們既沒有忽視孩子的需要,也沒有直接為孩子解決問題,鼓勵孩子有勇氣自己去找資源。
這些日常生活的經驗,正是學習『自我負責』的練習。
 
說到這裡,看似自由開放的教養方式,我想修正成,這是一個『發展孩子自主性』的教養:
1.首先,他們是對孩子分享自己的生活方式,以及他們的人生態度,並且把自己的生活照料好。他們並不那麼依賴,透過孩子(或孩子的表現)來滿足自己、肯定自己,或讓孩子成為家庭生活的重心,卻犧牲個人的娛樂、興趣和交友等等,因此,他們的方式,孩子會比較像是,參與和經驗父母所建立的生活模式,他很重要,但不是主角,不需要照顧父母的感覺,也因此對這個孩子來說,他的任務很簡單,就是去發展自己,而這個家庭的基礎,也不會因為孩子長大離家而動搖。
2.享受彼此的陪伴,以及生活的樂趣,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受歡迎的,也會累積孩子對生活、對人的正向觀感,我猜想,他大概會覺得,這個世界好豐富好有趣,人與人之間的相處是友善愉快的,能夠信任環境,也就比較能展現自己。
3.培養興趣帶動學習動機:舉學習語文的例子來說,他們在家經常播放英語節目、卡通,但沒有字幕,孩子為了想看懂內容,自然而然地想要認識英文單字,漸漸的,閱讀與口說能力增進不少。
 我覺得,這些都是父母在生活中提供的養分,是孩子能穩定發展自我的基礎。
 
有一天阿博分享一張照片,是他孩子專心閱讀的側拍。
他說,他的孩子放學回到家,不是先去玩電動,而是專注地看故事書,讓他莫名的感動。
阿博最開心的是,明明家裡可以玩的東西這麼多,但他不是選擇玩動森、拿起平板,而是帶著求知慾拿起書本,這一刻讓他感動不已。
我也是,我看到一個被養得很好的孩子,這個孩子是從內在,被自己學習樂趣推動著,也從學習的過程,得到內在的滿足感,當這個循環被培養出來,也等於是,自主學習的內在導航系統建立起來了,此時就不需要父母的催促。
孩子自主學習的內在模式,是培養來,不是外力控制來的,就好比種子,你無法逼他長大,也不能規定他長成你想要的形狀,他有他獨特的樣貌,你要做的是不斷澆水、提供養份,讓他能發展成長的力量。
 
佛洛姆有一段話,談到『對兒童生命的肯定』有兩個層次:
1.兒童生命的保持和生長,所絕對需要的照顧和責任。
2.在兒童心中注入對生命的愛,使他感受到活著是美好的事。
要做到後面這一點,首先就是,父母自己就要能快樂。
父母對生命、生活的感覺,不管是愛或焦慮,都會感染給孩子,快樂的父母,才會有快樂的孩子。
 
#讓孩子感受到活著是美好的事
#先做個享受生命有樂趣的父母
#好好玩好好陪孩子玩就是最超值的投資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陳宜君 諮商心理師
圖:pex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