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微光暖暖真心話~心理師迴響--關係系列》

提到「邊緣人」這個名詞,有兩個人很快地浮現在我的腦海中。
第一位是我的學生阿棋,
他是國中二年級的男生,體型圓滾滾、個頭不高,課業成績不甚理想,個性還有些吊兒郎當。
他在學校總是獨來獨往,沒有特別隸屬於哪一個團體。
導師起初有些擔心他是否遭到霸凌或排擠,但是每一次找他來辦公室關心,
他都聳聳肩、一臉無所謂地回答:「還好吧?我覺得沒差。」
後來我在臉書上發現,他對樂器充滿興趣,
從小就自學爵士鼓、吉他、鋼琴、古箏,
經常利用課餘時間觀賞各種藝術表演,
甚至數次獨自到國外參加音樂比賽。
某一次上課,我邀請阿棋上台分享他的音樂自學之旅。
沒想到他老兄一張投影片都沒有做、好整以暇地倚靠在講台邊,
用一個個旅行的故事緊緊扣住全班同學的注意力。
直到下課鐘聲響起,同學還是意猶未盡地要他繼續分享故事。
另一位則是結識多年的好友Peter,
頂著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學位的高材生。
求學的過程中,優異的成績經常讓他成為眾所矚目的焦點。
同學、家長、老師,沒有人不知道學校有這麼一號近乎天才的人物。
博士班才畢業,他就獲得國內一家金融公司重金禮聘回國工作。
如果要用一個通俗的形容詞來形容他,大概就是「人生勝利組」。
我曾經造訪Peter在內湖購置的豪宅,
偌大的房子空空蕩蕩,
除了必要的幾樣家具外,什麼東西都沒有。
他說,反正待在公司的時間比住在家裡久,而且也沒什麼人會來作客。
從小他就很獨立,不太需要大人操心,老師與家長總是把他拿來當作孩子學習的榜樣、同學則是爭先恐後請教他難以解開的數學難題。久而久之,除了課業與工作之外,他也找不到其他與人互動的交集。他獨自到國外念研究所、生活,並且學會用工作填補生活的空白。
「以前大家只是問我課業和工作。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爸媽突然開始要我多去認識朋友,要注意好的對象……」Peter苦笑:「我早就忘記怎麼交朋友了。」
看完這兩人的故事之後,你認為誰比較像是邊緣人?
摘自寶瓶文化 胡展誥 《擺脫邊緣人生》
****************
《心理師迴響--關係系列》
最近在閱讀一些人際行為相關的書籍文章,
恰好讀到了展誥心理師的暢銷書《擺脫邊緣人生》,
很有共鳴的是裡面舉的兩個例子阿棋跟Peter,
讓我們有機會去思考─什麼是 『邊緣人』?!
・
老實說,『邊緣人』這個很常出現在人際關係中的詞,
對我而言是帶著貶抑意味的,
當觸及到這個詞時,
也勾動著我在大學時期的人際挫敗經驗,
與當時的自我認同─
我(幾乎)沒有朋友,而這代表我是有問題的。
若只看到表象─
大四的我獨來獨往,幾乎不出席任何課堂或聚會,
很容易將我定義為邊緣人,而且自動化的連結是
「這個人有問題、難相處,否則怎麼會沒朋友?」
我認為每一個在人際關係遇到挫折或感到困擾的當事人,
一定有其人際關係發展的脈絡,
我更好奇的是,
他/她為什麼會那麼在乎?
對他/她來說重要的是什麼?
在人際關係中,他/她做了哪些不容易的抉擇或因應?
而會讓他/她做出這些抉擇或因應,一定是經歷過一些事情,我很想知道發生了什麼?
他/她怎麼看待這些人際互動經驗?
或者,做出的這些因應,
有沒有可能是為了能讓自己保留、
或回應一些對自己很重要的東西?
這也是幫助我在整理過去那段
幾乎斷絕所有人際連結的經驗時,我會問自己的問題。
・
我曾經把大學時期的朋友視為最珍貴的存在,
全心且毫無保留的信任,而我深信我也會得到相應的對待。
但後來發生一些事,讓當時的我很挫敗、也受傷了。
我開始疏離人群,
成為了所謂的「邊緣人」,
久而久之我也習慣用這樣的眼光看待自己。
我對這樣的自己感到失敗、不欣賞。
當我重新檢視過去經驗中,那些隱而未見的脈絡慢慢浮現,
我知道當時的「疏離」,
是我採取的因應,
想遠離那些對我「有害」的人際關係。
也因著當時的因應,
讓我還能保留那顆願意對人付出信任與珍惜的心。
・
若渴望擁有更多元的人際資源,
其實不是要把所有的時間心理都耗費在人際互動上,
也不是一定要成為Spotlight的焦點,
更不是逼迫自己到處Social、
建立龐大複雜的人際關係...
而是要先了解自己喜歡什麼樣的社交關係?
在人際互動時,喜歡自己展現什麼出樣子?
另外,我也簡要整理了書中對於建立健康人際關係的三大策略:
一、檢視與調整自己態度與價值觀 :
哪些對人際關係有幫助? 而哪些是有害的?
二、學習有效的互動技巧,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意思 :
如果害怕說錯話,先想像如果你自己聽到別人這麼說,自己會有什麼感受?
這也是同理心的練習<3
三、難免會有衝突,但也是讓關係更進步的機會:
情緒的覺察與管理很重要,好好說話理性溝通、
不論如何都不要口出惡言。
先了解自己,才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際互動模式。
看見光亮心理所 黃韋蓁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Flick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