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盈盈的奶茶時間~~疫情裡,一個心理師的碎碎念。]

可能是湖泊、天空、暮光和海洋的圖像
{生命哲思系列}
COVID-19來到我們的生活裡,已一年多,
原本台灣幾近零確診的狀態,
在前一陣子被打破、迅速升溫,演變成社區感染後,
更是打亂了原本相較於他國可以如常生活的我們的節奏,
全國頓時在三級警戒下,真真切切地感受到COVID-19的威脅。
那天台南的疫情突然激增到10個新增案例,足跡史多在市區,
尤其離諮商所很近的範圍裡都有足跡史,
再加上即使我們對來談的當事人進行足跡史調查,
但仍無法拒絕可能涉及的當事人來談,
於是身為負責人的我,當天做了從隔天開始暫停營業到6/14(目前公告的三級警戒日)的決定,
老實說,我很擔心、焦慮,
因為我們是營業場所,一旦有當事人或心理師染疫,
被影響的人數不會只有少數幾個人,
也會讓曾經來談的當事人陷入更大的焦慮與恐慌。
這樣的決定,很匆促,
或許會有人質疑我罔顧當事人的權益,沒有事先徵求每個當事人的同意,
或者也有人說可以選擇繼續營業,讓當事人決定自己是否要來晤談,
但除了身為一個心理師,我也是一個負責人、決策者,
我的職責,所思考的是在當下疫情攀升的狀態下,
要如何降低所有來諮商所的當事人、心理師可能受到健康威脅的風險,
而這樣的決策也只是「降低」風險,無法掌握全部,
生命,不也是如此嗎?
包括我們現在努力地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大多宅在家,
但也仍只是降低染疫的風險,
而對生命安全造成危機、風險的,何止是COVID-19
這個暫停營業的決策,是當下,
停下來,是為了做好更周全的準備!
所以當天及隔天我們馬上用電話、用簡訊聯繫這兩週預約的個案,
說明暫停營業的原因;
針對高風險的當事人,也請心理師致電或寫信表達關懷;
規劃未來晤談時段的人數限制;
然後,重啟之前卡關的網路諮商的申請及準備相關的硬體設施;
也購買未來晤談時心理師會使用的防護面罩。
老實說,現在做這些,有些太遲,
因為之前好一陣子的零確診,的確讓所有人都輕忽了COVID-19
但現在的準備,是為了未來可能更長期對COVID-19的因應。
也有人問我,那有自傷風險的高風險當事人,
或在疫情當下,更多當事人身心的不安適怎麼辦?
我所思考的是,在疫情當下,
無論是當事人、心理師、所有人,其實身心都是不安適、焦慮的,
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但就是因為「承認」這些焦慮、不安,我們才得以想辦法保護自已!
另外,在決定暫停營業的當下,
我內心對高風險當事人及心理師其實是相信的,
高風險當事人面對自傷的意念、創傷,其實是很不容易的,
這樣的面對也非一兩次的晤談可以解決,
而可能是長期晤談裡的來來回回。
再者,我所相信的是,他們在心理師諮商歷程的陪伴裡,
高風險當事人得以看見自傷意念、創傷背後的脈絡,
在晤談裡覺察面對這些困境的不容易及困境背後自己所珍視的,
帶著這些,高風險當事人在晤談之外的時間得以獲得支持,
但也真得得靠自身的力量繼續面對生命裡的風雨,
畢竟,晤談只有一個小時,
回到生活裡,真正不容易的是高風險當事人的面對與承擔!
此外,我所反思的是,究竟身為一個心理師的職責與影響力是什麼?
無論是否是高風險個案,
面對每一個個案,生命的難是無從比較的,
那麼,心理師的職責就是好好地陪伴、理解每一個不同的難,
讓他們在生命故事的敘說裡,重新理解自己,
帶著對自身資源與力量的理解,行走在生命裡的難裡,
因為生命的困境與難,是一個接著一個,不會消失,
但因著有心理諮商的看見與陪伴,人們得以獲得力量繼續前行。
心理諮商沒有那麼偉大,但也沒那麼容易,
看似沒什麼的回應、問話,
都是心理師背後不斷地進修、反思、接受督導的累積,
而且是持續一輩子的,
因為這是屬於心理師的責任。
如同每個來到心理師面前的當事人亦然,
也都得承擔起屬於自己的生命責任!
這些碎碎念,不是標準答案,
也不是我說的都是對的,
這只是我對心理師角色、所長角色的反思,
它也會再繼續演化!
想說,面對COVID-19的威脅,每個人都生活的很不容易,
有人面對的是心理層面的焦慮,
也有許多人面對的是生存層面的焦慮,例如經濟頓時失去支柱,
但無論如何,COVID-19所帶來的威脅,
只不過是死亡的其中一個面向,
死亡很公平,無論它是以何種路徑來到每個人面前,例如疫情、疾病、意外,
人人平等,無論是世人論述的好人、壞人、老人、年經人、富人、窮人……
無一倖免,
這個全世界人的共業、共同要面對的疫情,
只不過再次提醒庸庸碌碌過一生的人們,
停下腳步,珍惜目前所擁有的關係、一切,
活在當下!
因這是唯一正確的答案!

#不安與焦慮是正常
#活在當下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