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抱怨的聲音】~盈盈的奶茶時間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專文
當事人訴說著對親密伴侶的抱怨,
抱怨裡說著不滿、委屈、批評,
末了,他對我說:「我這樣說,好像不太好,因她是我如此愛的人,我也不太喜歡自己這樣….」
我回應他:「你會如此抱怨,是因為她做了你不喜歡的事,因為你並不會如此對待她;在抱怨裡,其實也反映著你所重視的價值,因你是個如此重感情的人啊!」,
當事人聽我這麼說,
對自己的抱怨就沒有再繼續自責,
對『抱怨』這件事也有了新的視野去理解。
其實,『抱怨』這件事經常出現在我們的生活裡,
當我們不滿某人的言行;
當我們有負向情緒產生,例如覺得委屈、生氣、難過…;
當我們感受到壓力,覺得喘不過氣;
當我們生命的渴望一直無法實踐或接近....;
『抱怨』就會開始來找我們,
它要我們去找人說說話,好好抱怨一番、好好三姑六婆一下;
它要我們去找方法抒發,例如去運動、去聽音樂、去吃美食…;
若我們不理它,就會發現它彷彿像一個充氣的氣球只會愈來愈大愈來愈大,
直到再也承受不了,一次爆發,傷了自己,也可能傷了身邊重要的關係。
常常,當『抱怨』來臨時,人們經常覺得那是不好的,
因彷彿自己成為說三道四的人、成為承受不了壓力的人….,
所以有些人會努力地拒它於千里,
有些人即使接受它,與它為友,
卻同時身懷自責的罪惡感,討厭自己。
其實,生活裡難免有抱怨的時刻,
因我們自己與他人、世界的差異性是存在的。
所以當『抱怨』來臨時,除了需要好好地抒發外,
也需要“聆聽”它的聲音,
「我為何抱怨?會如此抱怨,是因為背後自己所重視的價值是…」
嘗試著往『抱怨』背後望去時,
經常會發現,自己所珍惜的重要,
例如批評對方的不為他人想,是因自己是很設身處地、重感情的;
討厭對方吊兒郎當的態度,是因自己是很負責的;
覺得壓力很大,是因願意承擔一些責任但又想好好自我照顧;
當這些『抱怨』背後的聲音得以被聽見,
自己珍貴的樣子得以被看見,
『抱怨』就會變得更小,就會有更多的安適,
而不再不斷騷擾自己。
當『抱怨』來臨時,找誰訴說也是重要的,
找值得信任的人說說,讓『抱怨』有一個出口,聆聽者也並非站在一個是非對錯的評論者位置,而是好好地傾聽,因為通常敘說者需要的是“被理解”。
在重要的關係中直接表達對對方的抱怨,重要的是並非去指責對方,而是好好地說自己所重視的、想被理解的,例如:「我不喜歡你直接給我意見,而是能先理解我的想法。」。
通常,人們多不會直接向所抱怨的對象直接表達,
因這份關係可能會讓自己覺得不安全,例如權力關係;
也可能怕說了而破壞關係;
或者擔心說了而傷害對方。
所以,當『抱怨』來臨時,
“選擇”向誰說是重要的,因站在自己是生命主人的位置,自己是擁有此主權的。
在敘事治療、後現代的哲學觀裡,
認為世界並沒有唯一的真理,萬事萬物、人們間的差異性是存在的,
所以當『抱怨』出現時,
並非站在是非對錯的位置去論述自己或對方,
而是好好聆聽『抱怨』,讓它有所出口,
也去理解『抱怨』裡,自己所重視的價值是什麼,
對自己有更多清晰的理解,才是『抱怨』存在的意義。
你今天『抱怨』了嗎?
好好地聆聽它、擁抱它吧!
會發現,它其實是自己生命裡的重要好朋友呢!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所長 林盈君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