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春節傳說》

金牛年的春節一下子就過完了,很慶幸在疫情籠罩全世界的危難之中,我們還能不受影響的與親人團聚過節。春節前後我在和一些朋友們的閒聊中,發現了不少發生在各個家庭中的春節傳說,以下列出比較有趣的幾個和大家分享。
傳說一、阿嬤或媽媽的冰箱
春節前我看到一個報導,有位網友吉克廚男分享了自家阿嬤的冰箱照片,照片中的冰箱塞滿了一包包的食材,絲毫不浪費任何空間。更厲害的是,不管他問阿嬤要什麼,阿嬤都能準確的從冰箱的某個角落將正確的食材給變出來。此照一出受到了廣大的迴響,許多人紛紛表示自家也有一個傳說中的阿嬤冰箱。
在我的嘉義老家,也有一個由我母親掌控的冰箱,每到了春節就會塞得爆滿不說,有時甚至得多動用另一個小冰箱支援。只是我家人口數不多,當年春節塞滿的食材如果沒有吃完,又沒有在其他日子把它們消耗掉,就很常在下一年的春節時發現它們已經在冷凍庫住了一年,未來甚至有機會再多冰一年。
我想是長輩們對於年節的重視,希望家人們在過年期間吃得好又吃得飽,年前只要看到高檔的食材就忍不住多買一些,卻往往高估了家人們的食量,於是年後只好將吃不完的食材塞進冷凍庫保存。往後一年中的平常日子,孩子們離家在外地生活工作,長輩們自己在家又捨不得烹煮這些好料,於是乎我們每年春節都很有機會吃到一年以前儲存的食物,或許這可說是長輩們一份跨年的關愛吧。
傳說二、春節餐桌上的不動明王
從年夜飯桌上那條不能吃掉的魚開始,有許多菜色因為名稱吉利,成為許多家庭春節期間餐桌上不能缺席的角色。要吃這些菜也有不少的規定,例如長年菜不能咬斷必須整口硬塞,對於嘴巴小的人不免吃得有些折磨。而我家傳統是用具有苦味的芥菜做為長年菜,以往甚至會直接把芥菜加入火鍋裡煮,然後就會看到那鍋火鍋整晚沒什麼人去撈。幸好經過溝通後,我們家今年的芥菜是獨自一盤亮相,不再與其他菜色混搭,讓畏避芥菜苦味的家人吃得更自在。
春節期間我家餐桌上還有年糕、蘿蔔糕、發糕這三個固定角色,它們除了名稱吉利外,除夕祭祖時供桌上也必須擺上足夠份量的三大糕,以示對先人的感念。為了討吉利,也為了趕在賞味期限內把它們吃光,這三個不動明王幾乎成為我家春節期間每餐的主食。沒錯,從除夕夜後的每一餐它們都會在餐桌上向我招手,導致好幾年的春節假期之後,我幾乎那一整年都不想再吃到這些糕類。於是在今年春節前,我很認真的拜託我媽不要再購買大量的糕類,只要在年夜飯讓它們上桌就好,總算解除了它們不動明王的輝煌歷史。
傳說三、有一種冷叫阿嬤覺得你冷、有一種餓叫阿嬤覺得你餓
許多家庭跟我們一樣,夫妻與小孩構築的小家庭在異地工作生活,年節時分才會回到老家與阿公阿嬤團聚。阿嬤通常是那個最關注孫子是否吃飽穿暖的長輩,一看到孫子除了開心之外,大概就開始關心孫子們這陣子有沒有長高長胖,然後開始把握機會不斷餵食他們,好像每個孫子怎麼都吃不飽一樣。年假期間出門踏青,也常看到阿嬤一把抓住孫子添帽加衣,深怕一出門就容易著涼感冒,每個孫子都被包成像粽子似的出門。
遇到阿嬤這種關愛,我都會鼓勵孩子們直接說出自己當下的狀況,吃飽了就告知阿嬤已經吃不下要花時間消化,覺得熱了就告訴阿嬤說自己熱到在流汗。鼓勵孩子們明確表達自己的感覺與現況,除了讓他們提高自主表達之外,也同時提高了他們對自我狀態的覺察能力。
傳說四、超級比一比
過年期間除了自家人團聚,家族間的親友也多有碰面的機會。不少網站都曾經調查過「過年期間最討厭被問的問題」,幾個比較性的問題常年盤據在前十名中,例如「薪水多少啊?」、「年終獎金發多少啊?」、「做什麼工作啊?」、「小孩在學校考試考第幾名啊?」、「什麼時候要結婚/生小孩/買房子啊?」等等。這一類的問題雖然帶有關心跟好奇,但聽在平素生活不是那麼親近的人耳中,卻會有一種被刺探隱私的不悅感,也會有一種被迫比較的不自在。
如何不失禮的迴避這些令人不快的問題,考驗著被問者的脾氣與社交能力,是件不容易的事。過往我面對這類問題的策略,就是連一個問題都不予回答,要嘛轉移話題,又或者給對方一個尷尬又不失禮的微笑,很直白的告訴對方:這不方便透露。我知道,一旦不小心回答了一個問題,馬上又會被問下一個比較性問題,這是因為探詢的界限已經被打破,就會使得提問者不知道該適可而止。
以上就是我挑選的幾個常見的春節傳說,這些傳說都是在重視團聚的春節而有大幅發生的機率。有些傳說源自於家人間的關愛,有些源自於對新一年的期待,有些則是源自於人們生命中追求卓越的動力,不知道你曾機經歷過哪些春節傳說,又是如何應對它們呢?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