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杯子與雞蛋】York爸的心理旅程~黃敬傑 諮商心理師




近日我的專業督導陳恆霖老師給了兩個命題,鼓勵我們進行自由探討與思維,這兩個命題相當有趣且具深度,我將自己的體會分享如下。
命題一:《杯子》
當玻璃杯中裝滿牛奶時,人們說:「這是牛奶。」
當裝滿油時,人們又說:「這是油。」

只有杯子空時,人們才看到:「這是杯子。」

命題二:《雞蛋》
雞蛋由外面向內打破,是食物。
雞蛋由裡面向外啄破,是生命。

當我看到杯子的命題時,原本將思維的重點放在表象的遮掩與混淆,以及如何卸除、淨空回歸本質。但隔了兩天再看這個命題時,卻另外感受到「同在」的意義。
因為杯子能與牛奶同在,牛奶才能體現自身的營養價值;若杯子無法與牛奶同在,那麼牛奶只能成為一灘等待臭酸的液體。杯子能與油同在,油才能適時為人所取用,否則僅能化為滿地黏膩的油垢。
然而杯子空了,就失去同在的能力嗎?其實杯子依然與「空」同在呀,因為杯子能與空同在,我們才能說它是杯子。一旦杯子被摔碎失去同在的能力,我們就不會指著碎片說那是杯子了。
從杯子命題中的同在意義,再來看雞蛋命題就相當有趣。當我們用外力敲破一顆雞蛋,如同剝奪了蛋殼與蛋黃、蛋白同在的狀態,那麼這顆雞蛋的命運就僅止於此,成為一口份量的食物。
若我們維持蛋殼與蛋黃白的同在,給予合適的環境並等待,在蛋殼同在的保護之中,雞蛋內將會孕育出一個新生命,而不再只是一口份量的蛋黃與蛋白。當小雞破殼而出呼吸第一口空氣開始,成功取得與環境同在的能力,牠就不再是個雞蛋,而是延續下一個新生命的契機。
只要彼此在同一個頻率共處,同在無須拘泥於形式,可以是陪伴、可以是傾聽、可以是承載、可以是內觀自省,更可以是怡然自得;就像杯子能與牛奶同在,鍋碗瓢盆也都能與水同在一般。
在諮商關係中,我們與當事人同在,才能體現當事人與心理師的價值。
在親子關係中,我們與孩子同在,因而展現孩子與父母親的價值。
在婚姻關係中,我們與伴侶同在,忠實呈現老公與老婆的價值。
在獨處的時刻,我們與自己同在,更能內省覺察自我的價值。

你,正與什麼同在呢?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
圖片來源:https://goo.gl/rUj6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