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牌卡世界的旅者》

 圖像裡可能有戶外

〝讓我用心理牌卡建構你的內心世界,陪你開啟自我探索的旅程,在旅程中敘說你的故事。〞
許多民眾都很好奇心理師所進行的心理諮商在做什麼,
也常有人問我心理諮商都是在說話嗎?
其實,單純的口頭對談是心理諮商常見的一種形式,
但很多時候人們在談自己心裡的感受、心情、想法時,
會有種「言語難以形容」的感覺,
這時候就需要在對話中採用某些素材協助來談者將想表達的內容更具體化。
經由心理師團隊等心理專業人士所研發的各式心理牌卡,
就是很適合在心理諮商歷程中作為媒材,
協助來談者整合聚焦想表達的抽象內容。
透過心理牌卡所組成的牌陣,
可以引導來談者澄清在特定事件上的內心樣貌、核心價值、想法與做法上的矛盾點…等等,
甚至能進一步促發來談者有新的自我覺察,
促發新的改變。
然而,引導來談者建構出牌陣只是一段深度心靈對話的開端,
下一步是要「聽」對談者如何透過牌組「說」出他們的故事。
並根據他們的敘說,
我們就有如透過來談者的視角,
理解他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歷程,
進而呈現出他們的內心世界樣貌究竟如何。
至此,一段嶄新的內心世界旅程於焉開展,
牌卡與牌陣有如一艘輕舟,
讓我們與對談者搭乘其上,
對談者猶如導遊一般,
帶著我們依照其步調漫遊於他的內心世界,
旅程中隨時會有覺察、驚喜、解構、反思等亮點發生,藉此對談者將發現當下調整或改變的促發點,使牌陣不僅是投射出對談者的真實世界,
更能成為開啟新力量的關鍵。
近期我曾陪伴一對夫妻進行婚姻諮商,
先生覺察太太在家庭生活中越來越常處於低落狀態,
但妻子面對丈夫的關懷總是強顏歡笑的否認自己有所不開心。
在我和此對夫妻對話的過程中,
妻子話不多,也大多以中立的詞語來回應,
例如「還好」、「沒什麼」。
於是我引導他們建立牌陣來描述自身與家庭各成員間的互動關係。
在夫妻與親子間的互動關係,
兩人所選擇的牌卡內涵大致雷同,
但在婆媳關係這一環,
丈夫選的是「關心」牌卡,
妻子卻使用了「妥協」這張牌。
透過這個牌陣上的矛盾斷點,
我與他們延伸了更深度的對談,
先生才覺察到夫妻雙方在婆媳互動中的認知不同,
也理解到太太為了做好「媳婦」的角色,
試圖減少先生在為人子與人夫間的為難,
以及避免家人間的衝突發生保持家庭和樂,
大多選擇以妥協的態度來因應婆媳間的互動,
卻也因此在家庭生活中逐漸失去自己的聲音,
而過得越來越不快樂。
經過傾聽與同理回饋後,我鼓勵夫妻一同重塑牌陣。
在新牌陣中,兩人發現自己在家庭角色中重新定位的可能性,
並且提升了兩人相互支持與調解衝突的勇氣。
在後續的諮商中,
妻子也不再以妥協隱忍的態度來面對所有問題,
重新在家庭系統中找回更自在的生活步調。
每一次的心理諮商就有如一段探索自我內心世界的旅程,
在旅程中心理師陪伴著、同在著,協助來談者更了解自己。
而心理牌卡與牌陣就像是一面鏡子一樣,
如實反映出對談者內心裡的真實。
透過牌陣傾聽來談者的敘說,
以及接續展開的對話,
就能找到那把啟動療癒力量的鑰匙。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