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文&Podcast

ARTICLE

《York爸的心理旅程~ 「狂咬指甲怎麼辦?」》

圖像裡可能有一或多人和特寫

在我接觸過的孩童個案中,不時會發現孩子常有過度咬指甲的行為,有的人甚至已經咬到指縫破皮,仍然停不下來。
請大人們仔細觀察後,大多會發現當孩子在壓力情境中感到緊張、焦慮時,咬指甲的頻率與嚴重度會大幅提升。

咬指甲的表現確實很常與孩子們的心理壓力有關。當孩子面對壓力時,與成年人一樣會很自然的湧現緊張焦慮等不舒服的感覺。
然而越年幼的小孩越缺乏有效排解焦慮感的能力,透過身體感官的自我刺激來轉移或緩解部分的焦慮,
就容易變成是孩子當下可立即做到的應對行為,因此許多孩子慣性咬指甲的行為會在幼兒園時期就出現。

不少家長或照顧者看到孩子咬指甲時,為了避免指尖的傷口擴大,大多會採取強力禁止的方式,
但只要大人一不注意,孩子又開始反覆的啃咬指甲,有時狀況甚至變本加厲,令人懷疑是不是咬上癮了無法戒除。

其實,當咬指甲時被大人嚴厲制止甚至斥責,咬指甲會被定義為犯錯的行為,導致孩子心中感到罪惡感,
罪惡感再會使孩子的焦慮程度增加,使得孩子不斷重複其應付焦慮感的唯一策略,咬指甲行為。

有時,咬指甲的行為在大人禁止後消失,但若孩子仍然只懂得採取身體的自我刺激來舒緩壓力,
咬指甲的行為就可能轉化為其他的身體刺激行為,例如我曾經見過孩子咬指甲行為被禁止後消失,卻在短時間內出現拔頭髮的新行為。

當強力禁止措施無助於改變孩子咬指甲行為時,我們可以先嘗試教導孩子使用無害物品來作為身體刺激的轉換標的物,
例如使用小手帕代替指甲來咬,使孩子的刺激目標從自己身體轉換至外部的安全物品,減少對自身的傷害程度。

此外,我們必須協助孩子理解面對壓力時,會感到緊張焦慮是一種自然反應,引導他們接納面對外界壓力時所產生的各種情緒反應,
避免孩子覺察自己出現焦慮感而更焦慮,甚至為了掩飾自己的焦慮感而衍生出更多不合宜的應對策略。

當孩子能理解接納自身面對壓力時的心理反應後,我們就能進一步教導孩子除了身體刺激以外的舒壓技巧,
例如身體放鬆技巧,並在日常生活中覺察孩子的焦慮感時,就協助孩子把握當下練習新的應對策略。

一旦孩子習得更多元、更有效能的舒壓技巧來處理焦慮感,並且熟練至在感到壓力時立即使用新技巧,
成功緩解焦慮感的新經驗就能逐漸取代咬指甲等身體刺激行為,如此方為治本之道。

在協助孩子建立新的舒壓技巧的過程中,需要家長、照顧者與教學者有足夠的耐心與關愛一路陪伴。
習得新技巧並熟練至成為新習慣,大多需要一段漫長的歷程,過程中孩子仍可能會再出現咬指甲等原有行為。
切忌在出現舊行為時予以責備,只要提醒孩子先暫停身體刺激,並鼓勵他把握焦慮感發生的當下嘗試新策略,
並對孩子的努力給予正向肯定,就能協助孩子盡速發展出合宜的替代策略,逐步取代咬指甲等身體刺激行為表現。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諮商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