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客人數

【蒲葵的極限】York爸的心理旅程~黃敬傑 諮商心理師


數月前到台南的一家種子博物館參觀,從那裡帶了一些已經發芽的蒲葵種子回家種。博物館的人員告訴我,大片的蒲葵葉乾燥後可以做成拿來搧風的蒲扇,也是有助於空氣清淨的植物,只要把發芽的蒲葵用清水養著就能長得很好。於是我把種子們分成兩束,分別種在兩個水瓶裡。幾個月過去了,同時發芽、使用一樣的水,放在相同位置接受一樣的光照的兩瓶蒲葵葉大小卻差很多,讓我感到相當納悶。
再詢問博物館人員後才知道,原來關鍵在於水瓶的高度不同,矮瓶子裡的蒲葵一旦根部延展到瓶底受阻後,就會認為生長空間有限而大幅減緩生長速度。相對在高瓶子裡的蒲葵根尚未碰到瓶底,認為自己的生長空間寬廣,就會努力成長茁壯。
正當我對此現象感到有趣時,隔沒幾日又在某個校園內發現有棵樹掛著「蒲葵」的介紹牌。抬頭一看,這棵蒲葵樹超過兩層樓高,每片葉子都比臉盆大。原來當蒲葵種子被種在大地裡,不受限的擴展根系竟能長成如此巨大。
看著蒲葵樹,我深刻體會到生命都有自己解讀環境的方式,一旦認知到極限何在,就不會再試圖突破自我,甚至壓縮自己的成長可能性以符合環境的箝制。反觀孩子與我們又何嘗不是這樣,若我們在孩子嘗試之前就給他「你做不到啦」、「你做了只會失敗而已」、「還不是時候做這件事」、「別浪費時間在你做不到的事」…之類的論斷,有如將我們大人主觀認定的極限框架套在孩子身上。或許出發點是不願見到孩子挫敗、擔心孩子承受不了失敗,又或者是為了節省彼此的時間,然而當孩子所認知的發展極限是被大人所預告或教導出來,是否無形中也扼殺了孩子未來的可能性?
這兩天趁著假日天氣晴朗,我們帶著快兩歲的兒子去市郊的小學玩耍。在校園遊戲區有座金屬製的溜滑梯,明顯比一般公園裡的塑膠滑梯高且陡。兒子看到現場的哥哥姊姊們手腳俐落的爬上溜下,拉著我的手說他也想溜這座滑梯。打量這座高聳的滑梯,當時我並不認為兒子有能力征服它,原本我要脫口而出:「這個溜滑梯太高了,你爬不上去啦,我們去坐旁邊的搖椅就好」,但轉念一想我告訴他:「你試試看,這個溜滑梯很高,你要小心爬,爸爸會護著你。爬不上去也沒關係,試試看再說」。
得到鼓勵後,兒子開開心心的加入排隊等溜滑梯,輪到他時雖然爬得很吃力,我的手也一直貼身護著深怕沒踩好跌下來,他卻一次就成功爬上滑梯頂並且穩穩坐好溜下來。看著孩子雀躍的神情,我猜想即使他挑戰失敗爬不上去,肯定也是一次愉快的嘗試經驗。後來我又讓他去挑戰旁邊的攀爬架,雖然兒子多次努力都只能攀上一格,但他站在底下笑嘻嘻的向其他爬上架子頂端的大孩子們揮手打招呼,我想他已經體會到挑戰的過程本身就充滿了樂趣,成功與否在當下一點都不重要。
我很慶幸自己的轉念讓孩子得到一個快樂的午後,這不僅是給予孩子自我挑戰的機會,也是我身為家長角色解放限制框架的重要經驗,更是重新學習尊重孩子發展可能性的態度。我不奢求孩子能像那棵紮根大地的蒲葵樹長得如此碩大茂密,但期盼自己在他的成長過程中,不要成為那個限制發展的矮花瓶。

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 黃敬傑 諮商心理師